宋立教授简介 姓名:宋立 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职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职称:研究员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与财政金融政策,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 宋立,1965年生,陕西人,经济学博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投资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经济学专业)。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税收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曾经担任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财政货币政策、财政金融体制与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等。近年来,主要致力于金融改革与发展规划、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企业债券与市政债券、创业投资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研究。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软科学、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级区域规划、以及金融机构委托的重大软科学研究项目。先后指导了若干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公司、高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地方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设计或组建工作。曾经担任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组织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七、八、九届)金融专业评委。 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投资学会等优秀研究成果奖励十余项。多项课题成果或政策建议受到了中央和省部级有关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性批示。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财政》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 代表性论文: 1、关于宏观经济与经济发展战略: 《十二五扩大消费:扩大什么,扩大多少,怎么扩大?》,《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1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3期转载 《跨越“超二赶一”与“中上等收入”两大陷阱的战略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2月23-24日。《市长参考》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按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金融研究》2011年第2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复印。 《以深化改革为核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中国经济应寻求中长期发展的创新机制》,《中国经济时报》2009/4/1 《老工业基地改造可实施三步走战略》,《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期 2、关于金融改革与发展: 《转型重构:“十二五”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11月15日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第1期 《金融对外开放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经济时报》2008/5/25-26 《金融改革重心:从机构重组转移到体系重构》,《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4月21日 《整体设计的金融发展改革模式与宏观视角的国有银行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第5期 《体制加速转型阶段我国金融安全基本现状与对策思路》,《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5期 《金融发展应该成为构建“十一五”经济发展机制的核心内容》,《财贸经济》2005年第4期 《以新的发展观审视和规划金融改革与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4/1 《对当前及今后货币政策和相关金融改革的思考》,《经济学动态》2003/9 《国有投资公司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化改革思路》,《财贸经济》2003/4 《政府创业资本的定位与运作》,《宏观经济研究》2002/6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管理世界》200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主要问题及完善思路》,《经济学动态》2001/11 《我国金融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对银行业影响》,《宏观经济研究》2001/3 《结构不对称、流动性约束与体制极限——中国通货紧缩的金融制度结构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2期 《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金融研究》1998年第2期 3、关于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各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存在的问题与深化改革思路与措施》,财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国际研讨会”,2007年10月 《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与战略步骤》,《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0期 《地方公共机构债券融资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以美国市政债券和日本地方债券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市政收益债券: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重要途径》,《管理世界》2004/2 《wto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的影响》,《财贸经济》2001年第7期 代表性著作: 《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路》,共同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政税收体制》,主笔,计划出版社,2008 《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体系重构》,主笔,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创业投资:国际经验与中国抉择》,共同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