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与混合所有制经济(提纲) ——兼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未来经济发展前景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雎国余教授 一、国有企业的地位与功能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经济特征。 2.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定位。 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1.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 2.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进程 3.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三、混合所有制经济 1.混合所有制经济含义 (1)从宏观来看:由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组成的经济系统。 (2)从微观来看: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彼此参股,相互融合的企业或机构。 2.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选择形式之一 3.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面临的可能误区和陷阱 四、中国不能走非国有化或全盘私有化的道路 五、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国际和国内)仍然复杂多变、跌宕起伏,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不稳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形势比我们的估计更为严峻。我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惊心动魄、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8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双紧,即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2.第二阶段:2008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是:紧中有松,即货币政策有所放松。 3.第三阶段: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双松,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4.第四阶段:2009年底至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松中有紧,即货币政策有所收紧。开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年底开始加息。 5.第五阶段:2010年底至现在。我们用四句话、九个字来概括: 好中求快,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统筹兼顾;松紧配合,有保有压;转变方式,调整结构。九个字:稳增长、抑通胀、惠民生。 这四句话、九个字既是“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依据,又是“十二五”规划要努力实现的战略目标和面临的战略任务,也是中共十八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更是我们今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依据。 六、对中国未来9-10年经济发展前景的瞻望 中国经济在未来9—10年保持GDP平均每年7—8%的增长我们是充满信心的,这是因为: 1.中国人均GDP 6000多美元,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或加速时期,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环境和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2.中国有13亿人口形成的潜力巨大、不断增长的市场。尤其农村市场还没有得到真正启动。仅仅依靠内需就足以在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支持中国经济有一个较高速度增长。 3.支持经济较高速增长的人力要素不仅供给充裕,而且优质。 4.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非常广阔。 5.理论上讲,支持中国经济较快速度增长的资金供给充裕,中国“不差钱”,银行各类储蓄存款加上手持现金即M2已经超过10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近43万亿人民币是居民个人存款,另有3万6千亿美元外汇储备。中国储蓄率是世界第一。而欧美国家则不同,储蓄率几乎为0,“差钱”,流动性短缺,债台高筑。 6.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有限,尤其金融市场目前国家仍实行某种程度管制。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汇率也不能自由浮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资本账号没有完全放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中间有一道防火墙,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有波及、影响、冲击,但影响有限。 7.政府驾驭宏观经济能力不断提高,经验日趋成熟。能审时度势,不断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有效调整,并相应采取有针对性具体措施,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在困难境况下能稳定、健康发展。我们对党和政府有期待,有信心。 我们在对中国经济增长充满信心的同时,又不能不看到,制约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仍然在起作用,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也正因为这些制约性因素的存在,所以我们“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增长率为7%,而不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7.5%,降了0.5个百分点,是有其道理的。这些制约性因素是: 1)通过全球经济快速复苏,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杠杆作用是有限的。 2)美欧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越来越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并进一步加大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的出口形势是严峻的。 3)中国今后不可能再像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那样,通过大规模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本的投入来拉动GDP的增长,那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无奈之举。 4)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不断加大环保领域投入,必须切实改变以牺牲环境来追求GDP高速增长的错误思路。 5)对大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进行调控,势必影响房地产业及其相关60多个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而影响GDP的增长。 6)民生领域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有些投入只有社会效益,并没有经济效益,不会形成当年GDP增长,如教育、医疗、卫生等。 7)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社会储备的规模必须不断扩大。社会储备是对社会财富的扣除,本身并不会形成当年GDP的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