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美好生活奋进 ——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提 纲) 陈 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十四五”规划纲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今年要再接再厉、攻坚克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一、《政府工作报告》特点及去年的工作成绩 (一)《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 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报告》把准政治定位,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报告》把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回应了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 ②实事求是、务实平实。《报告》部署今年工作针对性强,提出的政策举措管用,以实招、硬招、暖招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关切。 (二)去年的成绩可圈可点 1、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纵向看,去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前一年有明显改善;横向看,世界舞台上中国经济表现同样可圈可点。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万亿元级城市增至26个。 2、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 3、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报告说,“过去一年,我国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全国研发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8.1%,签订技术合同比上年增长28.6%,授权发明专利达比上年增长15.3%。在量子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6.2%。 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增长,有力有效保障民生 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过去一年,政府加大教育、养老、医疗等财政投入。 二、今年经济目标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报告》提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GDP+5%左右 报告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 为什么定5%左右?短期稳投资、稳就业、中期稳大众消费、长期提高居民最终消费。 2、赤字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化债方案、货币政策 赤字安排。 报告提出:“今年的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赤字率按3%安排,实际和去年年初预算水平是一样的。 超长期特别国债。报告提出:“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化债方案。报告提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2024年,一揽子化债方案的进一步落实,有助于系统性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货币政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3、【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消费价格涨幅】【居民收入增长】 就业目标。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1170万。 消费价格涨幅。报告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预计2024年价格会温和上涨。 居民收入增长由以往的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调整为“同步”……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靠改革。《报告》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三、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字,看中国经济走势 新质生产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消费、新型能源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引人关注。 1、新质生产力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报告的一大看点。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布局未来、创造未来、竞争未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科技创新,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抢占发展新赛道,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要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案例】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福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新质生产力的微观主体:国企、民营企业改革 【国企改革】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过往一直强调“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为“做强做优主业”。这或许意味着国企发展改革的导向出现部分调整,防止盲目求大。 【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聚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执法公正司法、中小企业账款拖欠治理等民营企业核心关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2、新兴产业 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8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9大未来产业”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 3、新型能源体系 《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报告》提出: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这一目标综合考虑了经济发展用能、可再生能源替代和绿色低碳转型需要。 新型能源体系最主要特征是安全高效、绿色低碳。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 4、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渗透广泛,传统行业也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等新要素紧密结合后,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形态。 5、新型基础设施 报告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是报告提出的重点支持的领域。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当前阶段,通用人工智能将推动工业互联网进入全新阶段,“智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信息时代的太空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的全球竞争与日俱增。 6、新型消费 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报告还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前景和蕴含的商业价值十分广阔。 未来将如何促进消费更稳定地增长?首先,要促进收入增长;其次,要丰富消费的供给业态;第三,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通市场的堵点、断点。 7、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报告提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报告提出:“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标准制定,推动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服务保障,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8、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9、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报告提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房地产行业要向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等方向转变。 报告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二) 《报告》提出的民生保障举措更有力度与温度 《报告》提出今年,教育、社保和就业预算安排都将超4万亿元。 教育:《报告》中提出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 医疗卫生: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医疗护理等服务短板。”“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报告提出:“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社保:《报告》提出:今年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 就业: 《报告》中更加突出了就业优先导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在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报告》提出了三项举措。 生育支持: 《报告》中提出“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