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下没有难找的讲师,职业讲师,商业讲师,培训师,讲师库-北京昭智教育

赵强海《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

[复制链接]
道术未裂
《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
课程大纲
【课程背景】
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习近平)
发展的所有问题,最后都可归结为人的问题
人的问题,表现在行动上,根子都在思想上;
德鲁克称管理为liberal art,有人译为“博雅艺术”,但直译“自由/通识艺术”似乎更为妥当。事实上,人们对管理的定义有很多种。不过,从培训的角度讲,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工作表现”(德鲁克语)。因为是一种工作表现,所以,可学、可练、可精进。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可以“学而知之”能力。这是西方管理学对“管理”的一个基本共识。
另一方面,说到“中国式的管理”,大多数人会想到“儒释道”和“诸子百家”。但诸子百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才能高效把握到中国文化中那“最深沉的精神关怀”,将其升华为“实学”,切实地变化职业气质、提升职业素养,精进管理能力,并在管理实践中学以致用呢?习近平总书记以上的四个“讲清楚”,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入手处”。
事实上,与人们通常具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儒缓”的感觉不同,经过几千年流变、深沉而灵动的中国文化,有两个不为常人所注意的“盲点”,而正是这两点,才是我们当代人在感受、了解、学习、应用中国文化最有效、最便捷的“入手处”。
第一,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一个基本精神、底层逻辑、一条“智慧之经”,提纲挈领、贯穿始终。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有核心理念(中庸、诚、忠恕、至善、道、德、天理、良知,等等)都由这根“看不见的线”穿在了一起;另一方面,它又流布充盈在了以此为基础的几乎所有中国文化的具体门类之中,包括建筑、绘画、文学、诗歌、音乐、养生、茶道、美食,乃至组织运营、企业管理之中。
了解了它,就会触类旁通、一通百通;不掌握它,学习中国文化,就如同隔靴搔痒,事倍功半。
第二,中国文化除了我们通常接触的一面 —— 修身调和论 —— 以外,还有我们不常接触的另一面——竞争博弈论。它的管理工具价值极大,现代职场人尤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旁及墨、法、兵。其中的底层逻辑,是中国式整体思维的自然法则,政治家用以治国,军事家用以治军,企业家用以纵横捭阖,“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其道甚大,百物不废”。但流传久远的中国文化智慧变动不居,作为初探“中国式管理”的学习者,掌握起来,并不容易。《道术未裂: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课程是专门为企业组织中高级管理者开设的现代职业素养提升核心课程之一,提供理论与实践的辩证。
【课程收益】
文化精神:必须在现代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大视角下去审视;
管理智慧:体悟中国式管理思想的底层逻辑及其现代应用辩证;
问题导向:让所有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法离开;
内化训练:文化智慧与与岗位经验结合是课程关键;
重构范式:重构个人应对不确定性环境的思维范式。
【课程特色】
1、从经济、文化、管理三个维度展开课程;
2、科学管理与文化引导兼容并重;为组织战略贯彻创造共同语境;
3、以问题为入口,以结果为目标;以简易为标准,以经验内化为指针。
【课程对象】1、组织机构的中高级管理者;2、组织机构的储备干部。
【课程时长】1-2天(6小时/天)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引导
1、三道坡:拥抱不确定性
2、正能量:生命以负熵为生
3、善假于物:借鉴文化智慧增益职业素养
第二部分: 国学智慧的“常”与现代管理的“变”
1、道 —— 管理的标准
■  阴阳观 —— 矛盾统一(整体与纠缠)
■  时位观 —— 与时偕行(布局与破局)
2、和 —— 管理的方向
■  核心价值观
■  社会责任
■  团队信仰
■  目标管理
3、中 —— 管理的方法
■  竞争博弈
■  处世方式
■  沟通方法
4、诚 —— 管理的态度
■  忠诚于信仰
■  忠诚于事业
■  忠诚于团队
■  忠诚于客户
5、辩证 —— 管理的案例
   ■  以“德”致用:曾国藩的管理方略
■  以“利”致用:王阳明心学与管理者心法
第三部分: 现代经营者职业素养精进方法举要
1、一条途径
2、三种境界
3、十六字诀
4、入手之处

使用道具

管理技能讲师|企业战略讲师|网络媒体讲师|营销服务讲师|职场技能讲师|人力资源讲师|党政爱国讲师|财税金融讲师|生产管理讲师|其他类讲师|内训课程|讲师列表|手机版|

讲师库 | 讲师列表 | 账号登录 | 立即注册 | 网站地图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2698 | 京ICP备2024062795号-1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