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R执行管控体系》 【主讲老师】王海涛MTP中层管理技能、执行力、领导力、文化建设 培训师 【课程背景】 在 VUCA 时代,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但执行不力已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核心瓶颈,众多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Ø 目标模糊:战略无法分解为可执行的具体动作,部门间职责重叠或空白; Ø 过程失控:管理者过度依赖 “结果导向”,忽视过程监控,导致问题频发; Ø 沟通断层:信息传递效率低,员工不清楚“为什么做”,高层不了解 “执行难点”; Ø 激励失效:物质奖励与精神认可失衡,员工积极性难以持续; Ø 经验流失:成功经验未沉淀,失败教训未总结,组织陷入 “低水平重复”; 《6R执行管控体系》课程以责任矩阵(RACI)、PDCA循环、斯金纳强化理论等管理工具为底层逻辑,结合华为、海底捞等企业的实战经验,提炼出一套“可落地、可复制” 的内容。帮助企业构建 “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过程可控、激励有效、持续改进”的执行管控体系,具体解决三大问题: 1. 战略落地难:将企业战略拆解为可执行的任务,并匹配资源与责任人。 2. 执行效率低:通过过程检查、主动汇报等机制,减少执行偏差。 3. 人才成长慢:用即时激励和总结改善,激活员工潜能,加速能力沉淀。 【课程收益】 Ø 掌握责任矩阵工具,破解 “踢皮球” 难题 Ø 建立过程检查机制,实现 “动态管控” Ø 优化汇报体系,消除 “管理黑洞” Ø 设计即时激励体系,激活员工动力 Ø 构建总结改善闭环,推动组织进化 Ø 跨部门协作提效,打破 “部门墙” Ø 打造“结果导向” 的执行文化 Ø 形成可复制的执行管控体系 【课程时间】2天 【授课对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核心管理干部及储备干部等 【授课形式】 1. 讲: 咨询式授课,结合管理与生活实践,实战问题与工具分析 2. 学:团队分组PK,互动式讲解、参与中提升 3. 练:管理工具现场辅导,现场建群,课后问题答疑 4. 享:开放分享,观点共知,让收获与知识倍增 【课程模型】 【课程纲要】 一、R1:结果定义——心中有结果,执行有效果 (一)为什么做结果 情景互动:遥控穿衣 1. 结果捍卫尊严 2. 结果改变人生 3. 身边的伪结果语言 (二)什么是结果 1. 态度不等于结果 案例分析:员工态度良好,但是没做出结果,如何处理? 2. 职责不等于结果 案例分析:挖井的案例与工作的结合 3. 任务不等于结果 案例分析:九段秘书的不同结果呈现 (三)结果的三要素 有时间、有价值、可考核 (四)结果思维训练 工具训练:结果流行语现场训练点评 (五)做结果的五大思维 1. 客户思维:内外部客户价值 2. 交换思维:只有可以交换的才叫结果 3. 检查思维:只有能被别人检查的才叫结果 4. 外包思维:做结果的真正社会标准(情景模拟) 5. 底线思维:底线之上再追求完美(案例分析) (六)做结果的三大方法 1. 复述承诺法:先复述,在承诺(现场训练) 2. 分解法:大结果分解成小结果 3. 重点法:重要紧急和重要不紧急如何选择 二、R2:责任锁定——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 互动:面对危险怎么求救,引出责任锁定 (一)核心本质:破解 "责任分散效应" 的底层逻辑 1. 责任分散理论(社会惰化效应) 2. 核心结论:责任必须具象到“唯一责任人”,才能激活个体内在驱动。 3. 一对一责任的三层定义 Ø 主体唯一性 Ø 责任清晰化 Ø 权责对等 4. 责任锁定的价值 Ø 目标落地有 “锚点”:避免“千斤重担无人挑” Ø 问题追溯有 “靶点”:杜绝“出了问题绕着走” Ø 执行改进有 “支点”: 让“经验沉淀”成为可能 (二)常见误区与破解策略 1. 误区:一对一责任 = 孤立作战 2. 误区:责任锁定 = 只压任务不管资源 3. 误区:责任锁定后无需动态调整 (三)实施要点和操作指南 1. 责任界定四步法流程图示:目标拆解→角色匹配→权责清单→签字确认 Ø 目标拆解:将公司级 KPI 按 “部门- 岗位 - 个人” 三级分解 Ø 角色匹配:根据 SMART 原则为每个子目标匹配唯一责任人 Ø 权责清单:用书面化《责任承诺书》明确 “结果、资源、支持” Ø 签字确认:责任人与上级当面签署,形成 “心理契约强化”。 2. 三大关键场景应用 场景类型 | | | | | | | | 采用 "5W1H 责任法"(Who责任人、What任务、Why 目的、When时限、Where场景、How方法) | | | 建立 "主责 + 协责" 双轨制(明确主责任人牵头,协作者需在 24 小时内反馈支持意见) |
3. 责任矩阵工具进阶 ——RACI 模型 Ø R(Responsible)执行责任人(唯一) Ø A(Accountable)最终负责人(唯一,通常为上级) Ø C(Consulted)被咨询者(提供专业意见) Ø I(Informed)被通知者(知晓进展) RACI 模型应用案例分析:新品上市项目责任分配 三、R3:过程检查——不会做你希望的,只会做你检查的 案例:为什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几乎没有失误 (一)为什么“检查”比“希望”更有效 1. 人性规律:趋利避害,未被检查的目标等于没目标。 2. 管理本质:“将目标拆解为可衡量的节点”,让执行过程可视化。 (二)检查的两大核心误区与破解 1. 误区:检查等于 “不信任” Ø 破解:检查≠监控,而是 “提供支持”。 Ø 检查是赋能的契机。 2. 误区:检查越频繁越好 Ø 破解:聚焦 “关键少数”。 Ø 工具:用 “ABC 检查法” 区分重点 (三)过程检查的三大核心原则 1. 检查节点:从 “终局验收” 到 “阶段管控” 2. 检查方式:公开透明>私下抽查 3. 分层检查:避免 “管理者越位,执行者缺位” 四、R4:主动汇报——防止管理黑洞 (一)“管理黑洞” 会吞噬执行力 1. 信息不对称的三大危害 2. 员工不主动汇报的三大心理障碍 Ø 恐惧心理:怕暴露问题被批评(“报忧等于承认无能”)。 Ø 惰性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领导问了再说。 Ø 认知盲区:不知道 “哪些信息该汇报”。 (二)主动汇报的三大核心原则 1. 汇报本质:从 “被动应答” 到 “主动管理预期” Ø 双向价值:对上级,对下级 Ø 黄金法则:“不报过程 = 没有结果,不报风险 = 制造危机”。 2. 汇报内容:聚焦 “3W+TOP 法则” 视频案例:杜拉拉的工作请示,为什么得到了领导批评 Ø 必报三要素(3W):What当前进展、Why异常说明、How下一步计划 Ø TOP 法则升级:T时机、O场合、P方案 案例分析:领导让你制定优秀员工旅游方案,如何请示? 3. 汇报方式:分层分类,精准触达 Ø 按紧急程度:即时汇报、定期汇报、例外汇报 Ø 按对象分层:对上级、对平级、对下级 (三)汇报落地动作 1. 建立 “三色汇报机制”:绿色(正常)、黄色(预警)、红色(紧急) 2. 打造 “无后果汇报环境” 五、R5:即时激励——好报才有好人 案例:下属成交了大单,怎么激励 (一)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误区 1:“激励必须花钱” 误区 2:“只激励结果,忽视过程” 误区 3:“激励平均化,缺乏针对性” (二)两大核心原则:“即时”与“归成就感”的深层逻辑 1. “及时比激励更重要”—— 为什么 “即时” 是关键? 2. “把成就感归还给员工”—— 从 “管理者给予”到“员工自我感知” (三)即时激励的三大实施策略 1. 分层分类:匹配员工需求的 “激励工具箱” 2. 场景化设计:抓住 “关键时刻” 即时干预 3. 数据化追踪:让激励可衡量、可复制 互动讨论:我们日常有哪些可用的即时激励工具 六、R6:总结改善——让工作正向循环 (一)核心价值:从 “单点优化” 到 “系统进化” 1. 避免 “经验流失”—— 把个人能力沉淀为组织资产 2. 打破 “路径依赖”—— 在反思中发现改进空间 3. 激活 “全员参与感”—— 让改善成为团队共同语言 (二)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误区 1:“报喜不报忧”,只总结成绩不分析问题 误区 2:“为总结而总结”,缺乏 actionable (可行动)的改进项 误区 3:“总结完就结束”,不跟进落地效果 (三)结构化总结改善的四大步骤 1. 界定总结类型:匹配场景,有的放矢 2. 标准化复盘框架:避免 “自说自话” 工具:“GRAI 复盘法”(目标 - 结果 - 分析 - 改进) 3. 工具赋能:让总结更高效科学 4. 闭环落地:从 “纸上谈兵” 到 “行动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