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练式领导力与激励管理 培训师:鞠佳 课程背景: “教练技术”日趋兴盛,在各大型企业中迅速推广,这与组织理念、企业结构变化有直接关系。随着社会发展,基层青年员工基本是90/95后了,领导者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沿袭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愈发失效,需要升级思维、换位思考、有效激励,扮演的角色需要从一个管理者转变为教练员,像教练一样进行启发式的引导,才能有效地带领青年团队,激发青年员工的兴趣热情。 那么,如何有效激励年轻人进行赋能?如何用青年人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管理?如何找到职场规则与个性彰显的平衡点?本课程旨在帮助中基层管理者提升教练技术,帮助团队员工迅速进入角色、完备职业素质、胜任组织赋予的职责岗位,赋予一整套“教练技术”的理念植入与练习实践! 学员对象:部门主管、中基层干部、融职导师、骨干员工 授课方式:理念植入+案例拆解+场景模拟+实战演练 课程时间:2天 课程目标: 1.教练定位:通过特定激励层次模型了解被教练者的各需求阶段 2.教练指令:通过基本的教练指令达成员工高效精准的执行力 3.教练匹配:通过对员工的个性掌握发挥其与岗位结合的特质 4.教练组织:通过构建积极群体氛围对员工形成正向循环影响 5.教练引导:通过积极正向的沟通反馈引导员工自发探索问题 6.教练突破:帮助员工用通过科学有效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之钥 背景导入:运营商基层组织所面临的新形势和基层青年员工的沟通方式转变 开场小游戏:绩效目标-引导方式-人性激励-效果呈现 1. 传统的管理方式 VS 新型的教练角色扮演 2. 如何用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组织管理? 3. 教练角色的扮演,需要培养哪些沟通实践能力? 4. 摸准人性的教练式引导技术,令组织管理事半功倍。 一、教练定位:通过特定激励层次模型了解被教练者的各需求阶段 案例故事:从运营商基层员工小丽与王经理的日常沟通代沟看教练本质 1. 理念的植入: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激励沟通认知模型 2. 从马斯洛层次低需求到高层次需求的渐进式延申 3. 教练者视角:五个层次挖掘员工的内心需求激励 ü (1)激励层次1:员工的新鲜感——基本需求 ü (2)激励层次2:员工的适应感——安全需求 ü (3)激励层次3:员工的归宿感——社交需求 ü (4)激励层次4:员工的价值感——意义需求 ü (5)激励层次5:员工的突破感——实现需求 4. 作为教练者,关注员工不同层次需求的具体动作5个‘发’ ü 动作1,发号施令:提供现实可操作、精准、实际的指令 ü 动作2,发现特点:为员工的特长兴趣匹配其适应工作场景 ü 动作3,发挥信任:创造融洽和谐的氛围通过组织引导员工 ü 动作4,发掘引导:针对性地培养员工帮助成长实现个人增值 ü 动作5,发展前途:从职业生涯长远角度为员工考虑成长路径 5. 画图演练,通过一张曲线图彰显员工在不同阶段的问题表现 ü 基本需求阶段:麻木的员工 VS 激情的员工 ü 安全需求阶段:平庸的员工 VS 熟练的员工 ü 社交需求阶段:玩乐的员工 VS 和谐的员工 ü 意义需求阶段:老油条员工 VS 自信的员工 6. 团队教练激励方式的选择 (1)青年员工更加关注上三层的需求 (2)中年员工更加关注下三层的需求 (3)中间层需求是团队中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练指令:通过基本的教练指令达成员工高效精准的执行力 1.教练指令沟通到位的问题拆解 (1)案例:王主管对小夏的日常任务沟通障碍分析 (2)思考:何谓“有效的指令”? (3)真的是员工执行力差吗?作为上级的无意识沟通错误... (4)心理分析:中国式的 生活沟通 VS 职场沟通 (5)一个故事:销售产品的说辞不同造成的顾客行为不同 (6)教练指令无处不在,每天的沟通中都需要教练者意识 2.心理学概念:‘知识的诅咒’与任务安排颗粒度 (1)从日常行为中发现各种现象 (2)本质:信息不对称+经验主义的偏差 (3)指令的定位明确:刻度+标识 3.任务精准执行的四大抓手剖析 (1)客观描述VS 主观描述 (2)数字量化 VS 模糊不清 (3)具体方法 VS 大而化之 (4)时间节点 VS 没有时间 4.个人目标管理与执行的五大要素 (1)Specific-指向要明确 (2)Measurable-数值可衡量 (3)Attainable-场景具有现实性 (4)Relevant-高度相关联 (5)Time-bound-时间刻度 (6)情景演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任务的指令安排演绎 三、教练匹配:教练通过对员工的个性掌握发挥其与岗位结合的特质 1.员工的个人特质探索与理解 游戏测试:选择岛屿,你最愿意生活在哪个小岛上? 游戏要点:寻找同类——建立认同——发现差异——观察其他岛屿成员 (1)员工的个性决定了教练者的方式方法 ü R,现实型——动手能力强 ü I,研究型——思考周密多 ü A,艺术型——创作表现好 ü S,社会型——人际关系溜 (2)个人职业兴趣,霍兰德(holland)六型人格模型植入 ü R,现实型——动手能力强 ü I,研究型——思考周密多 ü A,艺术型——创作表现好 ü S,社会型——人际关系溜 ü E,企业型——目标明确感 ü C,事务型——办事讲规则 (3)霍兰德(holland)六型人格的两两相结合共同点 ü R型+I型:自我琢磨 ü I型+A型:抽象内涵 ü A型+S型:感性变化 ü S型+E型:向外拓展 ü E型+C型:具体现实 ü C型+R型:理性操作 2.MBTI员工职业特质匹配度考量 (1)个人特质的四大维度 ü 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实感(S),直觉(N) ü 我们作用世界的方式:外向(E),内向(I) ü 我们进行决策的方式:思考(T),情感(F) ü 我们适应环境的方式:判断(J),认知(P) (2)职业人的十六种类型细分 ü ISTJ型,ISFJ型,INFJ型,INFP型 ü ESTJ型,ESFJ型,ENFJ型,ENFP型 ü ISTP型,ISFP型,INTJ型,INTP型 ü ESTP型,ESFP型,ENTJ型,ENTP型 3.教练者全局视角:组织特征 + 岗位特性 + 群体性格 (1)教练者不仅要对个人特质了解,更要了解组织岗位特征 (2)组织岗位是一种群体性格,会影响到个人特质 (3)三种典型的岗位导向 ü 以结果为导向的岗位——市场部/销售部/前端部门 ü 以过程为导向的岗位——财务部/行政部/后端部门 ü 以素质为导向的岗位——研发部/党务部/客服部 (4)小组研讨分享:你所在部门/岗位的属性,职责有些什么特征?对员工的风格塑造?下属员工的性格/特点/性别/,有些什么优势或不足? 四、教练组织:教练通过构建积极群体氛围对员工形成正向循环影响 1.建立积极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的必要性 ü 群体行为 ü 团体认同 ü 氛围融洽 ü 人际关系 ü 软性环境 案例典故:红军在最艰难时期如何打造基层组织?通过基层团队的组织构建,形成战斗堡垒,将每个成员纳入到社群关系中,凝聚力量。 2.最具性价比的激励方式 ü 从“点面结构”到“网状结构” ü 不是靠管理者个人激发 ü 而是靠成员相互间激发 ü 当人处在群体网络中,他会随时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监督和激励 3.刚性的激励 vs 软性的激励 ü 正式激励奖惩 vs 非正式影响 ü 季度总结 vs 日常点滴 ü 核查统计 vs 随手自发 ü 硬性排名 vs 软性比较 ü 奖惩鲜明 vs 弹性渐进 ü 刚性化/严肃化 vs 轻量化/游戏化 4.建立社交型的软性惩罚激励机制要点 ü 尽可能地游戏化、轻松化、非正式化 ü 不产生实质性的损失,但产生无形的压力 ü 团队氛围搞轻松,搞热闹,制造群众围观 ü 尽量多的创意,好玩,相互启发新点子 ü 尽可能的在事前,征得大家同意并自我承诺 5.教练者如何利用潜移默化的组织行为产生影响 (1)案例表现:口号/宣言/军令状/婚礼/ (2)社群现象:人一旦做出承诺,潜意识里就会调整对应的行为 (3)心理定律:承诺一致效应 ü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弗里德曼(Freedman)和弗雷泽(Fraser)的行为设计试验 ü 对美军战俘的思想改造,渐进式达成自我承诺,从而改变行为 工作案例剖析:江苏电信装维人员如何构建起多角度的监督激励网状效应?(领导/同事/朋友/亲戚/用户……) 五、教练引导:教练通过积极正向的沟通反馈引导员工自发探索 1.使用NLP式的教练沟通技术 (1)故事:美国教练添·高威,从体育界到企业界 (2)关键词:N-neuro(神经),L-linguistic(语言),P-programming(程式) (3)NLP教练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聆听、观察、强有力的问题等专业教练技巧,帮助当事人清晰目标、激发潜能、发现可能性、充分利用可用资源,以最佳状态去达成目标 (4)NLP法则的若干前提 ü 多使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对方自主的思考 ü 引导对方从自己内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ü 循序渐进的思考,比直接讲道理更有效 ü 同样的答案,与其你说出来,不如让对方说出 ü 人们愿意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 2.情景演绎:传统行政指令与教练引导反馈的区别对比 ü 命令式 vs 商谈式 ü 问题式 vs 方法式 ü 否定式 vs 肯定式 ü 单选式 vs 多选式 ü 直接式 vs 间接式 3. 高阶教练语言检定模式演练 (1)信息的删减、扭曲、归纳 (2)大脑每天接受海量信息,都会经过加工、过滤 (3)我们听闻的信息,往往是失真的信息,需要进行还原 (4)通过聆听、反问、推演、试探等挖掘背后的信息 4.语言鉴定模式的现场演练,小组研讨,共创演绎 ü 情景1:客户真是太过分了,我不能忍受那样的要求…… ü 情景2:任务太重了,没有人协助我,我觉得很委屈…… ü 情景3:这项计划很棘手,他们还这种态度,我很不满…… ü 情景4:他态度越来越差,而且很不专业,我拒绝…… ü 情景5:同事们总爱背后说事,我与他们处处都合不来…… 5.基于正向反馈的向下/横向沟通技巧 (1)批评下属,要客观多讲事实 (2)赞扬对方,要具体指向明确 (3)建议对方,要缓冲提供选择 (4)反对员工,要拆分转移重点 (5)聆听对方,分步骤层层递进 (6)复杂的沟通激励:恩威并施,胡罗卜加大棒 (7)视频案例教学:《康熙王朝》中康熙帝敲打下属的技巧 (8)情境演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场景的相互反馈沟通 6.沟通金字塔:六大理解层次模型 (1)精神系统层:我与世界的关系如何? (2)身份认同层:对我/他人的身份定位是? (3)信念价值层:我的想法价值观是什么? (4)能力方法层:我有什么能力方法能够做到的? (5)客观行为层:我具体做了什么? (6)外界环境层:当下所处的环境是怎样? (7)情境演练: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现象进行该模型的沟通演练 六、教练突破:帮助员工用通过科学有效的思路分析找到解决问题之钥 案例故事:从两个员工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思路中发现目标锁定? 1. 帮助员工突破表面问题的思维局限——问题导向 or 目标导向? 2. 催化师:启发式教练员工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参与解决。 3. CCP提问法——3种简单又切实可行的思路策略 ü (1)上推:寻找本质性、概括性、抽象性问题 方向ü (2)下切:聚焦具体性、方法性、实例性问题方向 ü (3)平移:探讨类似性、同一性、殊途同归的方向 4. 思考:问题表象和深层目标往往不是一个方向吗? 案例:客户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5. 如何提出一个正确问题?提出正确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 6. 不同的方向会指引我们去往不同的道路,结果千差万别 7. 两个案例故事思考:(1)太空书写问题;(2)办公大楼电梯问题 8. 实践研讨演练 (1)理念:问题的上三层 & 下三层 (2)目标:1级目标/2级目标/3级目标 (3)准备材料:小组白纸+ 马克笔+色彩+结构图呈现 (4)选定主题:实际工作生活种的问题,进行画图分析 9. 助力团队对策响应的三种策略 (1)头脑风暴法:适用于团队中意见尚未明确的时刻 (2)科学打分法:适用于有一定目标锁定方法的权衡时刻 (3)实践亮点法:适用于一线基层实践中的结果导向问题 10.头脑风暴:教练作为催化师,帮助团队决策时的路径 (1)聚合想法,相互激发 (2)各种理念,不做评判 (3)大胆想象,自由畅想 (4)尽可能多,保证数量 11.锁定若干种方法需要权衡时的打分决策技巧 (1)简单性/重复性/效益性/增长性 (2)方法A/B/C/D/E/F/ (3)权重比:不同维度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情境演练,小组共创:扮演教练角色,作为催化师,帮助员工基于现实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模板化、头脑风暴,由小组共创,最终创新找出一系列可能的解决方法,并赋值评分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