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基建优势科技– 探索5G时代的新兴行业发展趋势》 主讲:苏忠彦 【课程背景】 数字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数字转型由消费端深入到供给侧,提升供需闭环效能,其核心是知识经济的效能提升,知识生产力工具的变革成为新动能。可以说,行业数字化引领新产业周期,知识数字化促进生产力升级。 过去的近30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GDP占比已达34.8%。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5G已然成为新基建的关键引擎。5G对于数字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希望数字经济的发展为5G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数据资源是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优势,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数字化进程从需求端逐渐向供给端渗透。数字人才是中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后,无论是数字化生活还是数字化生产,5G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让“零距离”的社会结构成为可能,新技术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5G是推动移动技术进入通用领域的催化剂,也是通信领域自上而下竞争格局重塑之机。通信领域是典型的基础设施先行,以4G为例,过去几年的“宽带中国”等硬件建设潮,催生了非常大的光通信市场(光纤光缆、光模块、光器件)市场。5G的投资规模、竞争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通信产业链在经历了2G空白、3G跟随、4G同步的路径之后,5G和物联网,将逐步实现引领全球。 同时,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政府治理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政策的日渐完善、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提高,数字经济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会不断深化,数据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和政府治理中的作用会日益增强。 5G不仅是互联网的一部分,也是互联网的未来。5G有望推动每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颠覆性创新。从汽车、能源到健康医疗,5G正在赋能全新的创新周期,开启全新的商业模式、新服务以及与客户交流与互动的新方式。5G也将助力催生超乎想象的全新行业与服务。因此,5G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5G是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备多重动力机制。未来,消费互联网的升级将推动国内生产-消费循环的结构性变革,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和新生产方式的创生。 【课程收益】 课程将以5G的本质为核心,帮助学员认识5G的核心理念,及其构成要素;了解“5G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了解5G时代的到来,对全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与方法,全面提升企业在实施5G赋能数字化的生产力与创新能力?能够使企业经营团队,能够具备展望未来的数字经济新思维,协助企业提升数字化产业升级,创新能力与生产力! 【课程特色】 Ø 可行性:本课程中所采用的论述、方法和工具,均来自企业实践的检验,以及学术交流的成果,具有非常强的可行性; Ø 实践性:本课程安排了学员互动环节,以及心得分享,以确保学员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Ø 前瞻性:本课程涵盖了通信基础建设涉及的前沿科技,及其对应而生的商业模式,内容具有前瞻性; Ø 针对性:本课程期望学员带着流程相关的问题和困惑来上课,并安排专门的答疑环节予以解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课程对象】企业领导人,COO(首席运营官),CIO(首席信息官),CTO(首席技术官),CMO(首席市场营销官),信息科技部门相关主管,工程技术团队主管与相关成员,企业运维团队成员 【课程时间】6小时 【课程大纲】
一、5G对我们带来的影响为何? a) 发展背景 b) 关键特质 c) 目前运作状况 二、“智能企业”的形成,是5G对商业模式最大的影响! a) “智能”的定义与内涵为何? b) “智能企业”需具备的三大功能 i. 感知 ii. 认知 iii. 预知 c) “安全”是智能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i. 网络 ii. 数据 iii. 运营 三、5G广泛应用后,对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为何? a) 5G用户的渗透率将远高于4G的极限值 b) 基础设施投入的平稳上涨 c) 软性服务将成为产业最大贡献者 d) 接入媒介和服务终端“话语权”的争夺 e) APP设计的极简主义盛行 f) 移动终端形态的多样化 g) 主营业务免费,增值服务崛起 h) 本质上的2C模式向2B2C模式的深层转变 四、引领5G行业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何? a) 构建产业链数据平台 b) 对5G融合的新终端,持续投入研发 c) 赋能5G产业链的研发、科研人才 d) 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持续优化 五、5G的商业价值与应用案例分享 a) 数字行业应用迭代创新(云计算 + 敏捷开发) b) 数字化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大数据) c) 智能化数据助力社会治理(大数据 + 人工智能) d) 打造智慧社区产业链(人工智能 + 物联网) 六、数字智能化的发展机遇为何? a) 扩大5G产业优势 b) 工业互联网应用融合 c) 赋能智慧民生创新 d) 实现数据资产变现 七、5G的发展还可能面临什么挑战? a) 产业链的协同 b) 终端的多样化适配 c) 原生应用创新 d) 安全机制的加固与优化 八、课程总结 a) 学员心得分享 b) 答客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