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强个人简介
高文强,1969年生,祖籍湖北孝感,生于湖北黄石。2004年6月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武汉大学文学院工作。曾于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任韩国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学系主任,教授(三级),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文言》辑刊主编,武汉大学东亚佛教诗学研究中心主任,韩国东国大学东亚海洋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农工党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专门工作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文论、佛教诗学方向的研究。 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有:《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老子>卷:道法自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星云大师文艺思想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出版2020年)、《道家元典关键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佛学东渐与六朝文学思潮的嬗变》(中华书局2023年)。《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获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曾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讲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佛教文化”“中国文化概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主讲课程: 《佛教真义》 《佛教文化》 《坛经智慧》 《金刚经智慧》 《心经智慧》 一、论文 1.《简析玄言诗的缘境特征》,《学术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2.《通变辨义》,《文心雕龙研究》第4辑,2000年; 3.《东晋诗歌哲理化思潮探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回归与超越》,《文艺报》159期,2002年10月26日; 5.《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1期; 6.《言不尽意论的现代诠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论诗缘情说的现代误读》,《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20世纪佛教与六朝文学批评研究述略》,《零院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9.《试论佛教论争对刘勰折衷方法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0.《论萧统文学批评折衷意识的佛学背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1.《论永明士人对尚俗审美观之接受与佛教之关系》,《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2005年12月; 12.《佛学东渐对诗歌声病观念及规则的影响》,《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13.《论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入选《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10年10月出版; 14.《东晋南朝士人与佛教之关系浅析》,《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5.《从生成语境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理限度》,《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6.《文化研究与现代性国际高层学术论坛述评》,《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17.《南朝士人群体与佛教关系演化之特征》,《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8.《东晋诗歌哲理化的三个层次》,《郧阳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 19.《老子“味”范畴的哲学内涵之生成及其流变》,《天府新论》2008年第4期; 20.《晋宋之际士人新变文化心态的佛学背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1.《失语·转换·正名》,《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6辑,2008年8月; 22.《老子“反”范畴的哲学内涵之生成及其流变》,《船山学刊》2008年第4期; 23.《老子“反”范畴的文论意蕴》,《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24.《古代文论三十年:转型与新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25.《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 26.《学会从生活细微处反思人生——<一臂之力的伟大>赏析》,《写作》2008年第12期; 27.《横看成岭侧成峰:“<金刚经>多学科学术对话”会议述评》,《正信》2008年第12期; 28.《老子“道”范畴的文论意蕴》,《殷都学刊》2009年第1期; 29.《老子“自然”范畴的文论意蕴》,《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0.《佛学东渐对宋齐士庶等级矛盾的冲击与消解》,(韩国)《东亚人文学》第15辑,2009年6月30日; 31.《老子“味”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华中学术》(第1辑),2009年10月; 32.《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六朝佛教与文学批评研究》,(韩国)《中国语文学》第54辑,2009年12月; 33.《老子“妙”范畴之哲学内涵及其文论意蕴》,《江淮论坛》2010年第1期; 34.《文艺生产要有的放矢》,《人民日报》2011-1-11; 35.《晋宋之际佛学社会化原因初探》,《敦煌学辑刊》2011年第1期; 36.《龙学百年的回顾与反思》,《长江学术》2011年第2期; 37.《近十年(2000-2009)六朝佛教与文学批评研究述评》,《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38.《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学之差异性》,《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9.《永明文人佛教实践考论》,(韩国)《东亚人文学》第21辑,2012年4月; 40.《试论文化产品评价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张力》,《长江学术》2012年第2期; 41.《从“自主式”到“参与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初探》,《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集》(2),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42.《汉语国际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之反思》,(韩国)《东亚人文学》第22辑,2012年8月; 43.《论佛学影响六朝文学的三个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44.《佛学东渐与宋齐文学观念的雅俗嬗变》,《文艺研究》2013年第6期; 45.《论审美文化产品评价元素的内在张力》,《汉江论坛》2013年第10期; 46.《新世纪以来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审美特征分析》,《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5期; 47.《从<文心雕龙>的传播看刘勰身份定位的嬗变》,《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48.《新时期以来湖北获奖文学作品的定量分析》,《文艺新观察》2014年第1期; 49.《论永明文人的佛教实践》,《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50.《“自然”:作为道家文化关键词之生成流变及影响》,《理论与当代》2014年第5期; 51.《中国文论形式研究的进一步推进——评<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西部学刊》2014年第6期; 52.《“批评意象”刍议》,《中国文论》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 53.《“道”:作为道家文化关键词之生成与流变》,《文化关键词研究》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54.《星云大师人间诗学思想要义述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55.《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教育危机”问题》,《长江丛刊》2015年9月下旬刊; 56.《“以美育代宗教说”研究述评》,《中国美学研究》第6辑,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 57.《真理与方法:古代文论现代研究再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年第1期; 58.《“黄鹤楼诗歌”述略》,《文化关键词研究》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 59.《论东晋南朝文人对佛教观念之接受》,《中文论坛》第4辑,长江出版社2016年6月; 60.《从哲学之“悟”到诗学之“悟”》,《美学与艺术研究》第7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61.《韩国“中国文学批评史”书写述略》,《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62.《“永明声律论”的佛教因缘》,《光明日报》2017年3月20日; 63.《传统“遗忘”理论对当代文艺创新的启示》,《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8年第2期全文转载; 64.《<文心雕龙>与<诗品>楚辞观之比较》,《人文论丛》2017年第1辑; 65.《宽和·忘忧·恤民——论王蒙文化人格的典型特征与示范意义》,《当代文艺名家示范效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 66.《中国诗学的家国情怀》,《人民论坛》2017年11期; 67.《书写亦修行——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书写之意义》,《2016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研究》,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年10月; 68.《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体系”之文化意义》,《人间佛教的共识》,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7年12月; 69.《星云大师文学创作观探析》,《人间佛教研究》第八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70.《诗言智:星云大师的核心诗学观》,《贵州文史丛刊》2018年第1期; 71.《人间诗学:星云大师文学思想要义述略》,《文化关键词研究》第3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72.《净心弘法皆相宜——略谈星云大师的艺术论》,《2017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研究》,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8年5月; 73.《庄禅会通视域下“光”范畴之美学意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46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74.《审美文化产品价值定位的受众因素》,《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6期; 75.《从“见山是山”到“见山只是山”——论古代文人自然观念的三重境界》,《华中学术》2018年第4期; 76.《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书写之特征及其诗学要义》,《人间佛教研究》第九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 77.《诗通大美当悟之:中国古典诗歌之趣》,《人民论坛》2019年2月上; 78.《论传播主体与审美文化产品的价值定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79.《“镜花水月”批评意象研究述评》,《贵州文史丛刊》2019年第2期; 80.《星云大师佛教文艺创作观三题》,《2018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研究》,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9年5月; 81.《丝路梵韵:论佛教的早期传播对六朝声律论的影响》,《第20届东亚人文学会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外国语大学2019年8月出版; 82.《论大众传媒语境中审美文化产品的价值确认》,《文化发展论丛》2019年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0月; 83.《葛洪仙道思想对“逍遥”的改造》,《甘肃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84.《论星云大师的自然审美观》,《无碍法界,正教弘传:人间佛教在东亚与东南亚的传布》,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2020年4月出版; 85.《道家“无为”概念的近代转化》,《中州学刊》2020年第9期; 86.《周作人与夏志清的“人的文学”思想之比较》,《中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87.《“言志”批评探源》,《江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 88.《经典阅读中的“记”与“忘”》,(韩国)《东亚人文学》(特辑),2020年12月; 89.《美在人间:佛教诗学的审美意义》,《2019人间佛教高峰论坛·人间佛教与未来学》,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0年12月; 90.《我与<贵州文史丛刊>》,《贵州文史丛刊》2021年第1期; 91.《庐山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 92.《佛语禅思悟诗心——论王先霈先生的佛教诗学研究》,《长江文艺评论》2021年第5期; 93.《南宋诗悟观的三个维度》,《长江学术》2022年第2期; 94.《研究生全过程培养创新方式的探索与尝试》,《文言》第一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 95.《追问“佛教诗学”的独特意义——“佛教诗学三人谈”主持人语》,《长江学术》2022年第3期; 96.《马克斯·韦伯论艺术社会学》,《文艺评论》2022年第5期; 二、著作 专著: 1.《日月清朗,千古风流——世说新语》,第二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老子>卷:道法自然》,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4.《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5.《星云大师文艺思想研究》,第一作者,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出版2020年; 6.《道家元典关键词研究》,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21年; 编著: 1.《中国文化概论》,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大学美学》,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中国文学批评史》,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4.《中国文学批评史》,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百年龙学的会通与适变》,第二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 6.《文化关键词研究》(第1辑),第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 7.《中国宗教文学史编撰研讨会论文集》,第二主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年; 8.《中国文论经典导读》,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9.《文化关键词研究》(第2辑),第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 10.《文化关键词研究》(第3辑),第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 11.《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 12.《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第二版),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 13.《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第三版),副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 14.《文言》(第一辑),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22年; 三、项目 主持科研项目: 1.《老子》中的文论关键词,武汉大学重点研究中心项目,2005-2007; 2.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07-2012; 3.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8-2010; 4.佛理禅思与中国文论的诗性精神,武汉大学“211”工程项目,2008-2012; 5.韩国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述评,武汉大学海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沿追踪计划项目,2010-2011; 6.佛经中的文论关键词研究,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0-2013; 7.黄鹤楼诗歌研究,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2014-2015; 8.佛学东渐与六朝文学思潮的嬗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4-2020; 9.星云大师人间诗学思想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东亚与东南亚人间佛教“专书写作”奖助计划项目,2015-2017; 10.汉魏六朝释氏文论资料辑校、编年与阐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21-2023; 11.武汉佛教文化遗迹的调查整理及其保护利用,中国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重点课题,2022; 12.汉魏六朝释氏文学编年史,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22-2025; 主持教学项目: 1.佛教与中国文学,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项目,2005-2007; 2.“文艺美学”教学资料的电子化及其应用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07-2009; 3.佛教文化,武汉大学通识课程建设项目,2008-2011; 4.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4-2017; 5.佛教文化,武汉大学精品基础通识课程项目,2015-2020; 6.佛教文化,武汉大学MOOC课程建设项目,2015; 7.佛教文化,武汉大学一般通识课程建设项目,2018-2021; 8.佛教文化,武汉大学2019年规划教材建设项目,2019-2022; 9.《坛经》导读,武汉大学一般通识课建设项目,2020-2023; 10.佛教文化,武汉大学国家一流课程建设项目,2021-2024; 11.中文学科研究生全过程培养方式创新研究,武汉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22-2024 12.“学术人生”学术指导课,教育部“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大师课项目,2022; 13.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科际融合”的新课程建设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22-2025; 参与项目: 1.中国文化元典关键词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2-2017; 2.中国宗教文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2015-2022; 3.中华思想通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参与,2015-2025。 四、奖励 科研奖励: 1.2007年《佛教与永明文学批评》获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2015年《东晋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获第九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3.2015年《论审美文化产品评价元素的内在张力》获第九届湖北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4.2016年系列论文《佛学东渐与六朝文学之嬗变研究》获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5.2018年获评韩国东亚人文学会学术奖; 6.2019年获评韩国东亚人文学会优秀学术奖; 教学奖励: 1.2006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5; 2.2008年获武汉大学优秀班级导师称号; 3.2009年《中国文化概论》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排名第2; 4.2014年“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获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排名第2; 5.2014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2; 6.2015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三等奖,独立; 7.2017年获中国大学MOOC“2016年度优秀教师”; 8.2017年获武汉大学2016-2017学年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 9.2017年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2; 10.2017年“佛教文化”课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独立; 11.2017年“中国文化概论”课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排名第2; 12.2018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独立; 13.2018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2; 14.2020年“佛教文化”课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独立; 15.2020年“中国文化概论”课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排名第2; 16.2020年“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排名第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