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管理“要道” 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成功代表,身兼五部,统帅湘军,封侯拜相,成就了个人的成功人生,也给后人留下了可以借鉴的典范。以今天的现代视角来看,曾国藩也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首先,曾国藩极其重视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其次,曾国藩清楚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握住了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关键环节。最后,曾国藩以“勤政、自律”为法,以勤为乐,严格自律,忠于事业,在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终达事业巅峰。相信这些对于我们当今的管理者,也能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修身箴言:诚、敬、静、谨、恒 传统的主流文化对“成功”有一个评价体系,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立德、立功、立言。一个人如果做到这几方面,就成功了。曾国藩无疑是成功的,他之所以能成为传统社会典型文人将相的代表,引起后人的广泛关注甚至崇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具有儒家道德观念中的理想人格魅力,且注重自身的修养。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作为日常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制订了严格的修身计划,曰“日课十二条”。内容有: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它,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历史书籍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做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忙: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 这十二项课程,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要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诚。第二是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不能无法无天。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是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第五是恒,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则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为官要诀:勤政、自律 曾国藩为官要诀,在乎一“勤”字。其早年戎马,书生治军,全靠一“勤”字诀。曾国藩认为,为官者应有五勤,“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矣”。 “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亦通。” 纵观曾氏一生,“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是对其最好的评价。曾国藩办事认真,心思缜密,后期更是位高权重,日理万机。在晚年时右目失明,仍不愿假手他人,坚持亲手批阅公文,递折奏事。他还有写日记的习惯,一直记到临死前一天才罢笔。 曾国藩以“勤”为生命的快乐体验,指出“习劳则神钦”。为把“勤”字诀传之后人,曾国藩将居住之所命名为“八本堂”,教育后人要戒骄戒惰。这八句话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成功关键:识才、爱才 曾国藩能够成功,贤才云集也是一决定性因素。他的对手石达开对此深为折服,他认为曾国藩“虽不以善战闻名,却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左宗棠自视甚高,极不服气曾国藩,然论及识人、用人,亦不得不承认:“知人之明,自愧弗如元辅。” 曾国藩在识人、用人方面,主要有三点值得当今管理者借鉴: 第一,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非常透彻。 他认为办天下事要用天下才,办的事越大需要的人才就越多。曾国藩总结用人之道:“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 第二,真正地爱才、惜才。 曾国藩认为,想要得到人才首先须礼贤下士,并要因材而用,不拘一格。“上等贤哲当以天缘遇之,中等人才可以人力求之。在上者提倡之则有,漠视之则无。” 第三,要会辨人,尤善相人。 曾国藩有知人之明。平素其为人威重,目光敏锐,见客时不喜多说,善于观察他人一言一行。曾国藩认为,全才应德才兼备。若德才难以兼备,曾国藩更强调“德”,宁用有德无才,而不用有才无德之人。 管理智慧:储、抓、战 曾国藩是一个在管理方面拥有大智慧的人,其智慧体现在: 第一,储才养望。人格修炼上的缺失,曾国藩会通过修身来弥补。此外,他还意识到自己真才实学的缺失,这是很多人一生都没意识到的问题。还有就是“养望”,即培养自己的声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提高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曾国藩主要是靠诗文来提高知名度,他的文章曾为其树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第二,抓住机遇。当时,朝廷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和太平天国对抗。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其他人死的死、走的走,没有一个成就一番事业。 但曾国藩打下武汉后,直接给朝廷写了一个报告,请朝廷将攻打南京的任务交给他。当年打南京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家项目”,这个“国家项目”却被湘军这支“乡镇企业”拿了下来。从分散在县里的散兵游勇,到担负着打南京军事任务的正式军队,湘军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就是抓住机遇。 第三,屡败屡战。湘军攻打南京连续几次失败之时,幕僚给曾国藩起草了一个报告,说湘军最近打仗屡战屡败。但曾国藩却改了一下顺序,说是屡败屡战。 其实这种精神最值得我们重视。古代也好,现代也好,什么时候想成就事业都要如此。事业越大,挫折就会越多、困难也会越多,你能不能在这样的挫折和失败中坚持下来,永不言败、永不言退?这是曾国藩和湘军成功的一个坚实所在。任何人想做成任何事情,都要具备这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