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与用人之道 一、天地一大文 《资治通鉴》是一部空前的编年史巨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全书分为294卷,300多万字,记录了1362年的历史,全书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意为此书是一部有助于治国,能起借鉴作用的通史。 北宋中叶内忧外患严重,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总结治国经验以巩固封建政权成为现实的迫切要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司马光以史学家和政治家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如何以史为鉴治国用人。书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名言警句非常精辟,有着很好启发意义。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梁启超 二、史家两司马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1-2] ,世称涑水先生[3]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三、选用人才的标准 1、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稀缺性。司马光认为优秀人才应该为我所用,用人时根据职位的要求来选用人才,而且要抓住关键,了解对方的心理,用的人自己要能控制得住,要掌握住其权柄。 唐德宗时,河南、河北长年兵战,赋税劳役日益增加,在《资治通鉴*第228卷,唐德宗建中四年》记载了陆贽的见解,司马光也很赞同这种观点:“克敌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将其非人者,兵虽众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虽才不足用,??将不能使兵,国不能驭将,非止费财玩寇之弊,亦有不战自焚之宰。”意思是,打败敌人的关键在于用将,而驾驭将领的办法在于掌握用人的权柄。如果失去用人的权柄,将领虽然有才也不能为我所用,即使任用也不会用好。用人在于了解被用之人的心理需要,然后去满足,抓住他的权柄,发挥他的才能,其实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管心,管住了对方的心,就管住这个人。 2、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因为不同的事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去完成,所以非常的事业需要不同凡响的人去完成,司马光认为非常之功需非常之人,而非常之人比一般人难以驾驭,这就需要领导者更高的管理技巧。汉武帝曾经下令求取贤才,命令各州举荐才干优长和不同凡俗的人给朝庭。在《资治通鉴*第21卷, 汉武帝元封五年》记载:“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蹄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腾驰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对待特殊的人才应该有特殊的方法,千里马虽然凶暴不驯,却能日跑千里,同样,有的人虽然遭到世俗的诟骂,却能屡建奇功,关键是看怎么来驾驭。首先要有重视和爱护奇才的观念,然后要给他们发挥才能的机会,而且还要保护他们,免造他人的伤害。 3、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司马光认为人力资源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因为许多朝代衰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冗官。在《资治通鉴*第192卷,唐太宗贞观元年》写到:“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唐太宗向房玄龄讲此用人之道,令他裁并削减昏官冗吏。著名的帕金森定律也同样反映了这个问题,机构越官僚,人就越多,效率也越低,精减机构一直是当权者想做的事情,但是历史上许多朝代的精简机构的改革都失败了,质量和数量难以协调,一旦冗官现象解决了,留下精英来管理,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它们的生命力将大大增强。 4、同言而信,信在言前 用人时应该真诚和信任,司马光认为在用人时尤其要注意这方面问题,因为你的事业是需要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的。在《资治通鉴*第195卷,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记载了魏征的一段用人之道:“<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自王道休明,十有余年,然而德化未洽者,由待下之情未尽诚信故也。”在命令和言语之前有信任和真诚的问题,如果有信任和真诚就会很好地执行命令,唐朝建立后十余年,因为德化还不能普及,所以用人时还不够信任和真诚,以致影响了国家的管理。领导对下属信任和真诚,下属会将心比心,不但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且对领导和组织的忠诚度也大大提高。 5、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司马光认为用人就像木匠用木料一样,应该取长补短,在《资治通鉴·第1卷,周安王二十五年》写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人无完人,用人的原理和用木的原理一样,好的木匠用木料时,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巨木,只有几尺朽烂之处,高明的木匠是不会扔掉的。用人时首先发现他的长短处,再根据情况扬长避短,就可以物尽其才了。唐太宗曾经为此责备他的大臣不会用人,在《资治通鉴·第192,唐太宗贞观元年》写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干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不能怪当时世上没有人才,只能怪自己不会用人。用人时不能求全责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198卷,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认为“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 6、不能独治,必择人而任之 授权管理是反映领导者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司马光认为应该充分授权,善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把事情做得更好。后周世宗一意孤行,大权独揽,不会授权,文武百官只是接受成命罢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292卷,后周世宗显德元年》记载了河南府推官高锡的建议:“四海之大,万机之众,虽尧、舜不能独治,必择人而任之。今陛下一以身亲之,天下不谓陛下聪明睿智足以兼百官之任,皆言陛下偏迫疑忌举不信群臣也!不若选能知人公正者以为宰相,能爱民听讼者以为守令,能丰财足食者以掌金谷,能原情守法者使掌邢狱,陛下但垂拱明堂,视其功过而赏罚之,天下何忧不治!何必降君尊而代臣职,屈贵位而亲贱事,无乃失为政之本乎!”工作太多,必须分工,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内容,领导应该把有些事情授权给下属去做,不然即使是尧、舜也不能做好,领导做的太多,下属不但不会认为领导聪明睿智,反而认为领导狭隘多疑没有管理能力。领导应该选择各方面有特长的人去做他们善长做的事。君主只要在朝廷根据他们的业绩进行赏罚,如果自己亲自去做这些事情就丧失为政之本了。 7、立致政治,必委之君子 司马光指出在用人时要远小人,近君子。君子也有缺点,小人也有他的优势,这就要求用人者能有辨别力。在《资治通鉴·第195卷,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记录记载了唐朝的魏征给唐太宗分析了利弊得失:“今立致政治,必委之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小人。其待君子也敬而疏,遇小人也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陛下诚能慎选君子,以礼信用之,何忧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君子能做大事,所以确定政策,追求达到大治,必然要托付给君子,但他们容易使人敬而远之,造成疏远,疏远就难以下情上达,缺少沟通,可能会行成误解;而君主在了解事情得失时会问身边的小人,对待他们轻佻而亲昵,言无不尽,沟通太多,小人的言语会影响领导者的视听和判断,以致错误地对待君子。魏征希望君主能谨慎地选择身边的人,礼遇信任和重用君子,就能天下大治,不然国家离灭亡之期就不远了。 四、金牌领袖——帝王心术中的领导智慧 1.“王道”与“霸道”之争 天下第一暴君——秦始皇嬴政。 仁君之祖——汉文帝刘恒。 2.“阳谋”与“阴谋”之辩 汉武大帝——汉武帝刘彻。 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3.兵者,诡道也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作为团队决策者,你遇到过下列问题吗? ——你的对手曾是你的手足兄弟,现在他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你将做什么? ——如果你选择向你的上司反映,但你的上司却明显倾向于他,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选择与他决一死战,好,你离金牌领袖进了一步! 结束语: 司马光的许多观点和见解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有不谋而合之处,所阐述的思想和原理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有参考意义,但毕竟时代背景和实际环境有巨大的差别,所以批判地继承就更显重要,应该掌握和学习《资治通鉴》管理心理思想的精髓,然后根据自己企业或组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会有良好的绩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