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管理智慧》 序:新常态是东西文化冲突的产物 1.何谓“四个时代”?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黄金时代——生长期;白银时代——高峰期;青铜时代——调整期;黑铁时代——衰退期 案例:二战后的美国与日本,美国在调整期把夕阳产业转移到日本,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四小龙转移到大陆和印度。 2.中国“复合期” 人口红利消耗殆尽,走在“中产陷阱”边缘。 3.新常态的典型特征与启发 在东西文化融合的30年后,我们必须迎来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归! 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1.走出全盘西化的误区 “人是机器” ——泰罗时代与福特流水线 行为科学 ——从霍桑实验到丰田的“U”型线 东风西渐 ——“Z”理论风暴与佳能“细胞式生产 2.三种世界观 物与物—必然—道法自然 物与人—自由—人定胜天 人与人—和谐—天人合一 19世纪是属于英国人的,20世纪是属于美国人的,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儒家哲学将大兴于天下 ——汤因比 二、孔子与论语 1.孔子其人 2.论语溯源 三、儒家文化下的人性回归 1.认识八个字: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诚是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信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礼是文明礼貌,知书达理,为人的素养。 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 廉是清廉高尚,无私无欲,不占不贪,洁身自好,奉公为民。 耻是羞耻心,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线。 这八项基本道德构筑成了炎黄子孙道德准则的基石,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从传统的观点讲,中国人的人情观就是儒家倡导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 2.传统文化下的职业精神解读 忠孝为先,中国人拜“天地君亲师”,简单地讲就是做人要懂得规矩,“为人臣止于敬”。 案例:子贡的智与勇 启示:敬,是道德操守,对职业要充满敬畏,尊重职业是自尊的最高体现,外在特征就是学会感恩。 所谓“仁义”,讲的也是人际关系。“仁”的字形就是“两人”,即将心比心,慈悲宽怀。“义”的简体字形是“两人一心”,意即有难同当,有福共享。 案例:钓鱼还是网鱼?孔子告诉我们的仁义观 道德强调的是手段和过程,而不仅仅关注目的和结果。包容比公平正义更重要。 “礼义”的另一种讲法就是孔老夫子天天挂在嘴上的“克己复礼”,即忍耐克制,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做一个智者!君子天生吃亏,小人天生得利 聪明者做利害判断,智慧者做是非判断 鲁达法号为何叫智深而不叫聪明? 案例:如何不泯灭智之心? 钱穆:多思则多私 老子:抱朴见素 李贽:赤子之心 启示:学会理解、学会沟通、学会包容! “廉耻”是道德底线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人人皆有廉耻 王守仁教化盗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太史公的哀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不要让金钱之手撕下人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四、论语阐发的管理感悟 (一) 《论语》管理思想的核心,即“以人为本” 1.对“人”的强调,所谓“大旨谈人”,则处处离不开人的因素。 2.管理者的表率作用,首先并且主要是修养上的表率,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3.讲究管理的细节,注重基层管理。 4.部门明确、各司其职,管理的程序和秩序是非常重要的。 (二)法治与人治之辩 《论语》所倡导的管理模式是以“德政”为目标、以人治为表象、以法治为内涵的“德治”模式。 (三)如何执行制度 《论语》重视制度的外在形式,甚至有时候还有过分的强调,这和那个混乱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尽管如此,《论语》注重的更是制度的内涵,重视的是法治的精神。孔子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推行制度的精神,那要制度的形式又有什么价值呢? (四)人际关系的核心是相互的尊重 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爱人”其实是《论语》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具体一点就是“忠恕”。“忠恕”是什么?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五)仪表与行为——谦谦君子 读《论语》,我们要知道礼仪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被称为“礼治”;用《论语》,就应该明确礼仪的实质,并且将其作为企业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 (六)责任问题 《论语》主张的实事求是、勇于负责的精神至今也是难能可贵的。“君子反求诸己”,反躬自问,而不是推卸责任。颜回就以“不迁怒”而受到孔子表扬,曾子还更说“吾日三省吾身”,严格律己,宽以待人。 跋:国风、民风与家风 冯友兰推崇备至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人的平生夙愿——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的治家宝典—— 《颜氏家训》 所谓完人——曾国藩! 结束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