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主课人:张吉泉 【课程背景】 1、自2020年新年伊始出现的新冠疫情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奥密克戎逐渐成为优势病毒。 2、中国人口基数大,脆弱人群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3、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速度与范围)。 4、【课程收益】 通过听课,使参加者对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进行了解从而建立信心,调节我们的负面心情与心态,继而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课程特色】 全是干货,没有废话,思维逻辑清晰,听的懂、学的会,用的到;现场答疑; 【课程对象】 企业全体员工。 【课程时间】 3个小时/天。 【培训方式】讲解+互动+交流+提问 【课程大纲】 解读“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一、背景 (一)新冠病毒的变异奥密克戎逐渐成为优势病毒。 (二)中国人口基数大,脆弱人群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三)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速度与范围)。 二、国家政策 (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三)动态清零。 三、管控措施 (一) 1、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2、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二) 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三) 1、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2、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四) 1、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 2、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3、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 4、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5、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五) 1、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 2、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 1、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2、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3、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七) 1、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 2、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八) 1、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开展商务、训练、比赛等活动,期间赋码管理,不可离开管理区。 2、中方人员进入管理区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完成工作后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措施。 (九) 1、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 2、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如为既往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三天两检”、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十) 1、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2、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 3、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十一) 1、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 2、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十二) 1、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 2、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十三) 1、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 2、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 3、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十四) 1、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 2、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 3、优化对养老院、精神专科医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管理。 (十五) 落实“四早”要求,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 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发现感染者依法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做好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十六) 1、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2、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 3、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十七) 1、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 2、各地要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及时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预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 3、全面摸排社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 4、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明确生活物资供应专门力量,在小区内划出固定接收点,打通配送“最后一米”。 5、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建立直通热线,小区配备专车,做好服务衔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 6、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十八) 1、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 2、完善校地协同机制,联防联控加强校园疫情应急处置保障,优先安排校园转运隔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学校以快制快处置疫情。 3、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门防控措施,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不得加码管控。 4、教育部和各省级、地市级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逐一排查校园随意封控、封控时间过长、长时间不开展线下教学、生活保障跟不上、师生员工家属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整治防控不力和过度防疫问题。 各级教育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转办和回应,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机制,及时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十九) 1、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防控措施。 2、各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成立专班,摸清辖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底数,“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 3、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从企业、园区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细化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 严格返岗人员涉疫风险核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返岗。 4、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员工的生活、防疫和轮岗备岗保障,完善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办法,严格社会面人员出入管理。 5、发生疫情期间,要全力保障物流通畅,不得擅自要求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停工停产,落实好“白名单”制度。 (二十) 1、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 2、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对不在高风险区的外地人员,评估风险后允许其离开,避免发生滞留,返程途中做好防护。 3、发生较多人员滞留的地方,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交通运输、民航、国铁等单位要积极给予交通运力保障。 4、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 四、注释 (一)高风险区外溢人员:指的是在判定高风险区域前离开风险区的人员。 (二)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指的是与入境人员、物品包括进口冷链货物、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的工作人员,还有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等,要求这些岗位的从业人员要闭环作业,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和核酸检测,严防“破环”。 (三)入境航班熔断机制:是指航空公司同一航线航班,入境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旅客人数达到5个的,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运行2周; 达到10个的,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运行4周,“熔断”的航班量不得调整用于其他航线,“熔断”期结束后,航空公司方可恢复每周1班航班计划。 (四)Ct值:一般情况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越大,说明需要较多的循环数才能扩增出新型冠状病毒,意味着病毒的含量越少。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越小,说明病毒的含量越高。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说明体内病毒含量较少或者没有病毒存在,基本没有传染性。 如果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说明体内病毒的含量较多,通常为阳性,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五)闭环泡泡:就是企业作为最小的防疫单元做好原材料、生活物资、防疫物资储备,政府为企业保障后续物资供应、运输车辆通行等,这样企业便能在疫情期间继续安全、高效的生产作业。 闭环泡泡”防控模式有三个要素:一是针对某类人员、某项活动设置一个专门的闭环管理区;二是将上述人员“点对点”转运至该管理区内;三是不同于居家隔离,上述人员可在这个管理区内自由活动,但是活动范围受限,不可离开该管理区。 第一章 新冠病毒 一、什么是新冠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2019-nCoV,n代表novel(新的),CoV是冠状病毒coronavirus的缩写,与SARS(非典)病毒一样,同属于冠状病毒,但又有区别。 二、传染源 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病人在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 三、传播途径 可以人传染人。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是传播主要途径。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患者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出新冠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传播或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老年人及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 五、潜伏期 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 六、临床表现 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 七、治疗 有效药物正在研发中。 目前医学专家们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具有潜在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应在患病早期使用,建议重点应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重症倾向的患者。 八、出院标准 1. 体温恢复正常 3 天以上; 2. 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3. 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 4. 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 小时)。 上述标准达标后,但核酸仍持续阳性超过4周者,建议通过抗体检测、病毒培养分离等方法对患者的传染性进行综合评估,最后,判断是否出院。 九、预后 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第二章 个人防护 第一节 居家隔离 隔离的目的是通过物理上的隔绝,阻断病毒在自然界中滞留与传播,避免形成二代和三代病例(防病毒变异)。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则选择指定医院(发热门诊)或就近到医院就诊。 第二节 密切接触 公众如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有以下接触情形之一,但未采取有效防护者 : 一、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例如近距离工作或 共用同一间房或在同一幢房屋中生活。 二、参与诊疗、护理的医护人员;探视患者的家属;或者其它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在密闭环境中探视患者或停留的人员;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其陪护人员。 三、乘坐同一种交通工具并且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病人的护理员、同行人员(家人、亲友、同事等)、经调查评估后发现,可能近距离接触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四、现场防疫调查人员经调查后,再经评估,认为符合其他密切接触的人员。 第三节 粪口传播 由于在患者的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为防止环境受到污染而造成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1. 饭前便后规范性洗手。 2. 厕后冲水前,需要盖上马桶盖。 第四节 咳嗽与喷嚏 在咳嗽、打喷嚏时要用胳膊遮挡或者用纸巾遮掩,不要用手捂口鼻。 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射出大量飞沫(内含病毒),病毒污染手之后,如果未能及时洗手,手接触之处也会将病毒污染到某个地方,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办公电话、桌椅等物体表面。 如果有人接触了这些被污染的地方,在没有及时洗手的情况下再用手接触到了口、眼、鼻时就可能被感染。 第五节 手套 一般公众,日常生活中用流水+肥皂勤洗手就可以。 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者、乘务员等在人流密集场所的工作者,应佩戴手套,以减少接触传播的机率。但是,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仍然要用流水+肥皂勤洗手。 第六节 洗手 一、必需使用流水淋湿双手,不能用脸盆盛水。 二、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三、认真揉搓双手≥15 秒。 如何规范性洗手? 1.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 弯曲手指使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 将5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 在流水下彻底冲净双手与腕部。 8. 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与腕部。 第七节 口罩 推荐使用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 / 医用外科口罩 / N95/KN95。 不建议用口罩:纸口罩、活性炭口罩、棉纱口罩和海绵口罩。 一次性外科口罩分3层 :外层有阻水层,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内,中层有过滤层,内层用于吸湿。一次性医用口罩没有阻水层。
KN95级别是中国标准,N95级别是美国标准,这两个级别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等基本一致,标准是非油性颗粒物过滤效率≥95%,只是分属于不同国家的标准。 疫情期间,外出与人碰面、公共场所、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场所(包括步行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时,必需戴口罩,人与人间隔要≥2米。 一个人独处或在空旷室外,可以不戴口罩。 一次性医用口罩、外科口罩使用时间为4个小时,但是,如口罩被飞沫或其它污染物污染,或者口罩变形、损坏、有异味时,要立即更换。 重复使用的口罩,可将其悬挂在洁净、干燥的通风处,或者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普通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病毒传播的风险,使用后装入塑料袋密封,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 疑似病人及其护理人员用过的口罩,按照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处理完口罩后要流水清洗双手。 孕妇佩戴口罩,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比较好的产品。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要选择儿童防护口罩。 关于带呼吸阀的口罩 普通人群可以使用,戴呼吸阀的口罩可以保护佩戴者。 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不应佩戴这样的口罩,因为呼吸阀能将佩戴者的呼气与飞沫 向周围传播的。 第八节 护目镜 一般生活及工作中,做好手卫生就可以了,如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不需要佩戴护目镜。疫情检测人员,按规定需要佩戴护目镱。 第九节 消毒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2022年3月,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 乙醇(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杀灭病毒。 皮肤消毒: 选用75%酒精擦拭或浸泡。 家庭消毒: 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 注意: 一、酒精是易燃物品。应远离火源及易燃物,并且不可喷洒或大面积消毒,否则空气中乙醇浓度升高可能引起火灾。 二、使用含氯消毒剂时需注意配置方法、稀释比例等,尤其应避免与其他消毒剂混用,可能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具体用法依照商品说明书。 三、耐热物品消毒可采用煮沸15分钟的方法进行消毒。 第十节 空调 中央空调有传播疾病的可能,因此在疫情期间,应停止或减少使用,必须开启空调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同时开排气扇。 二、需定期消毒空调与清洗滤网,即使是分体式空调,也要定期清洗。 三、定时开启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第十一节 电梯 厢式电梯的空气流通性差,建议乘坐时佩戴口罩。 电梯楼层按钮上可能飞沫和病毒残留,按楼层按钮时,最好不直接使用手指(牙签、手纸),如果用手指,在触碰按钮后避免接触身体其他部位,出电梯后勤洗手。上、下楼时尽量走楼梯。在非流行地区,传播风险低,无须过度紧张,佩戴口罩、及时流水洗手就可以。 第十二节 其它 没有证据证明猫、狗等宠物会感染新冠病毒,但与宠物接触后,用肥皂水洗手可以减少其他常见细菌; 宠物种类繁多,但目前新冠病毒的来源、中间宿主还不明确,不要将来源不明的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作为宠物。对宠物做好日常清洁与定期检疫。 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与冷链食品。 第三章 不同场所的防控 第一节 家庭与人 一、个人规律休息,适量运动,保障睡眠。 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三、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水杯、餐具,保持家居内的清洁。 四、家中居室多通风换气。 五、冲厕所时要盖上马桶盖。 六、家庭备置体温计、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 N95/KN95 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 七、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八、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员密切接触。 九、尽量避免各类聚会,避免到人多拥挤或空间密闭的场所。 十、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十一、研究发现:感冒冲剂、板蓝根对新冠病毒无效,醋熏不是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的消毒方法。 十三、处理生食和熟食的菜板及刀具要分开,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 十四、注意饮食规律,营养均衡。 十五、超市买回的东西不需要消毒,勤洗手就可以了。 十六、对于外卖方式和快递员送货时,可以让对方将物品放在门口自行取用,打开包装后,先流水洗手再使用。 十七、居家的分体式空调,虽然不会使病毒在不同房间中流动,但使用时仍要定时开窗通风,最好形成穿堂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洗空调滤网。 第二节 社区 一、新冠病毒可能附于公共设施表面,因此应避免触碰公共设施,一旦触碰,尽快洗手,同时,避免用手触摸口鼻、揉眼睛等。 二、不碰可疑的污染物,丢弃垃圾时注意防护,必要时可以戴一次性手套。 第三节 外出 一、首先应佩戴口罩。 二、尽可能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自驾出行。 三、避免接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如果遇到,需保持1米以上距离。 四、自带75%酒精手消液。 五、少接触公共场所的任何公共物品。 六、避免用手触摸口鼻、揉眼睛等。 七、疫情期间应避免参加各类聚会。 八、应避免到密闭且人多的空间,包括健身房;户外活动也应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场所;部分健身活动可在家中进行,如哑铃、健身操、瑜伽等。 九、乘坐市内交通工具时佩戴口罩,触摸扶手等公共场所物品后应及时用手消或流水洗手。 十、私家车上人员均需佩戴口罩,减少交谈,注意咳嗽或打喷嚏礼仪,并尽可能开窗通风;如果同乘者为疑似患者,之后要对车内进行彻底消毒。 十一、乘坐高铁与飞机进出站时一定要配合工作人员体温测量;减少进食,尽量避免摘口罩;途中尽量与他人保持安全间距,密切留意周围旅客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异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换座位,并主动上报工作人员 ;尽可能远离人群走动频繁的过道,减少在车厢、机舱内来回走动;避免使用公共饮水机,尽量自备或购买瓶装水;外出返回后,要留意自己的航班号、高铁车次信息,注意社会公示的患者同乘交通工具信息,如果是同乘者,需上报并居家隔离。 张文宏(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长期从事感染病与肝病专业的临床研究)提出三个重要点: 一、戴口罩。 二、在公共场所不要轻易用手触碰、电梯按钮最好用牙签、手纸,用后放在黄色医疗垃圾袋内。 三、勤洗手与消毒。 第四节 单位 一、如果没有接触过患者,也没有相关症状,可以按照国家与企业规定,按时返岗上班。 二、如果接触过患者或者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上报并居家隔离,必要时到医院就诊,据实际情况及专业指导决定是否上班。 三、来自疫情风险地区的返城人员尽快到社区或村委会进行登记,减少外出活动。 四、从离开疾病流行地区时开始,进行自我健康状况监测14天,每天测体温2次,关注有无咳嗽、咳痰、胸闷、气急等症状,尽量单独居住或居住在 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密切接触。 五、若自己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六、办公设备应定期消毒;手机、座机、电脑键盘等可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 七、多人办公室内要确保工作环境清洁卫生与室内空气流通。如果不确定是否在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建议佩戴口罩工作。定期用消毒液对办公室设备、门把手消毒。注意手卫生,各类场所应配备洗手龙头、洗手液、抹手纸或干手机,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八、开会时,建议大家始终佩戴口罩,谈话保持适度距离,多开窗通风,减少集中开会次数,控制会议时间。 九、办公期间应开启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停止或减少使用中央空调,必须开空调时,要同时开排气扇。 十、接待来访者双方均应佩戴口罩,对方要进行体温检测,并明确其有无疫区驻留史以及有无与确诊或疑似病例接触史,有无发热、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对接待车辆等用75%酒精、含氯消毒剂或含过氧乙酸的消毒剂等消毒。 十一、大家避免聚餐,单人单桌吃饭,如不能做到,应采用分餐制。 第五节 医院 如果属于需要居家隔离的情况一旦出现疑似症状,请立即上报并就医。 如果不需要居家隔离,建议按照以下流程先自我评估: 一、体温不超过38 ℃,并且没有气短、憋喘等症状。 二、年龄在60岁以下、5岁以上。 个人在家期间,多喝水,服用一些减轻症状的感冒药。 同时,采取戴口罩、勤洗手、房间通风等措施,做好个人和家人的防护。 如果有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一、在家观察休息1~2天后,病情无好转时。 二、近期有近距离接触过有发热、咳嗽症状的患者,或去过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医院、超市、农贸市场,海鲜市场或有野生动物接触史。 在医院就诊时,主动告诉医生自己在疫区的居住史和旅行史,发病前曾经接触的疑似或确诊患者,以及发病后曾接触的人群,配合医生开展调查。 如怀疑为新冠病毒感染,请直接至发热门诊就诊,减少在医院其它区域活动。 如果因其它原因必须就诊时,请不要穿行于发热门诊、急诊等区域,避免接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就诊结束,不要在外逗留,尽早回家。 孕妇做好防护后可以到医院进行正常产检,如出现发热、咳嗽、胸闷等症状, 及时告知产检医生。 如果我们被感染上了新冠病毒,怎么办? 1、感染新冠病毒后绝大部分患者的情况是比较轻的,经过1-2周左右的时间是可以自愈的。痊愈的时间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果患者病情较轻,自身免疫力正常,也没有其他的基础疾病,需要自愈的时间短。 2、及时前往当地医院发热门诊或感染科进行隔离观察。新冠病毒传播能力强,人群很容易感染,在到达当地医院的途中应佩戴口罩,尽可能不要乘坐交通工具,不要与他人密切接触。 3、还应当及时告知家属并向当地的医疗部门报备,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 4、目前新冠病毒尚无特效药进行治疗,所以在入院后要积极配合医生诊治,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和一般治疗。 5、中药治疗是抑制病毒的有效手段。 6、如果发现呼吸困难,可以在医师指导下用呼吸机来辅助治疗。 7、如果患者病情重,或者是老年人免疫功能差,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治愈的时间有可能需要3-4周或者更长,为了缩短病程,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奥密克戎病毒 英文名:Omicron,编号:B.1.1.529,2019新型冠状病毒变种。 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 最长潜伏期是8天,平均2-4天。 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取名希腊字母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株 。 11月29日,世卫组织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全球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可能在世界广泛传播 。 12月9日,《参考消息》登载英国《卫报》网站报道《科学家发现更难追踪的“隐形版”奥密克戎毒株》 。 2022年1月4日, 世卫组织表示,在圣诞和新年假期前,已有128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奥密克戎变异株。 2022年3月10日国内报道: 北京、上海、山东、陕西等多地报告的感染者所感染的病毒均有奥密克戎变异株。此外,上海疫情已外溢至包括广西在内的全国21个省份71个市。 奥密克戎特点: 一、2021年11月,首次发现于非州。 二、传播力强,是德尔塔病毒的3-4倍。 三、潜伏期短。 四、多侵犯人体上呼吸道,对肺的损伤与影响较小。 五、重症率明显低于德尔塔病毒。 六、年轻人发热绝大多数在3天之内。 七、已发现的奥密克戎的变体>500种,如ɑ、β、δ、γ。 八、奥密克戎与德尔塔区别主要是在刺突蛋白上。 九、奥密克戎致病力比新冠原株病毒下降40倍。 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一、背景 1、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奥密克戎逐渐成为优势病毒。 2、中国人口基数大,脆弱人群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 3、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速度与范围)。 二、国家政策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3、动态清零。 三、管控措施 1、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2、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3、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4、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 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 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5、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6、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7、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8、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开展商务、训练、比赛等活动,期间赋码管理,不可离开管理区。中方人员进入管理区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完成工作后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措施。 9、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如为既往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三天两检”、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10、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11、加强医疗资源建设。 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 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12、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 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13、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 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 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14、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 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 优化对养老院、精神专科医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管理。 15、落实“四早”要求,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 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发现感染者依法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做好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16、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 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 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17、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 各地要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及时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预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 全面摸排社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 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明确生活物资供应专门力量,在小区内划出固定接收点,打通配送“最后一米”。 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建立直通热线,小区配备专车,做好服务衔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 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18、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 完善校地协同机制,联防联控加强校园疫情应急处置保障,优先安排校园转运隔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学校以快制快处置疫情。 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门防控措施,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不得加码管控。 教育部和各省级、地市级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逐一排查校园随意封控、封控时间过长、长时间不开展线下教学、生活保障跟不上、师生员工家属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整治防控不力和过度防疫问题。 各级教育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转办和回应,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机制,及时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19、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防控措施。 各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成立专班,摸清辖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底数,“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 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从企业、园区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细化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 严格返岗人员涉疫风险核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返岗。 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员工的生活、防疫和轮岗备岗保障,完善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办法,严格社会面人员出入管理。 发生疫情期间,要全力保障物流通畅,不得擅自要求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停工停产,落实好“白名单”制度。 20、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 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对不在高风险区的外地人员,评估风险后允许其离开,避免发生滞留,返程途中做好防护。 发生较多人员滞留的地方,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交通运输、民航、国铁等单位要积极给予交通运力保障。 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 注释: 1、高风险区外溢人员指的是在判定高风险区域前离开风险区的人员。 2、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主要指的是与入境人员、物品包括进口冷链货物、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集中隔离场所的工作人员,还有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等,要求这些岗位的从业人员要闭环作业,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和核酸检测,严防“破环”。 3、入境航班熔断机制是指航空公司同一航线航班,入境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旅客人数达到5个的,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运行2周; 达到10个的,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运行4周,“熔断”的航班量不得调整用于其他航线,“熔断”期结束后,航空公司方可恢复每周1班航班计划。 4、Ct值:一般情况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越大,说明需要较多的循环数才能扩增出新型冠状病毒,意味着病毒的含量越少。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越小,说明病毒的含量越高。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说明体内病毒含量较少或者没有病毒存在,基本没有传染性。 如果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Ct值<35,说明体内病毒的含量较多,通常为阳性,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第二编 疫情期间,心理应对 第一章 心理反应与应对 一、表现 以上的情绪都是合理的情绪,人人都会有! 二、合理宣泄 当出现恐慌、焦虑、泪丧、孤独等负面情绪,一味的压抑可能会伤害自身健康。我们可以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宣泄方式,比如:体育运动、听音乐、跳舞、倾诉等,释放与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
三、规律休息 无论隔离还是复工期间,仍然要保持规律作息,既可以保持新陈代谢,又可以让心理处于一个与平时相近的水平,不要迷恋手机与网络、早睡早起、健康饮食、注意个人卫生。 四、保持人际关系 疫情防控期间,同学们有一定程度的不良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 可以利用微信、QQ、电话等方式与自己信任的人进行交流。 五、必须肯定自己,一定暗示自己,自己属于强者 暗示与肯定自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性效果。 六、培养兴趣、随兴发挥 如练习书法、下棋、写回忆录、看电影与电视剧、打游戏、看书,看电脑。 七、坚持写日记 如隔离日记、封控日记。 八、相信政府、相信科学 1、接种疫苗 2、加强疫苗 3、核酸检测 4、配合隔离 九、采取各种防控措施 口罩、出门的注意事项、勤洗手。 十、提高免疫力 1、运动提高免疫力 (1)跑步 (2)快走 (3)跳绳 (4)各种球类。 2、营养提高免疫力 (1)高蛋白饮食:各种奶类制品(奶片、奶粉)、各种蛋类。 (2)蛋白质粉。 3、多饮温开水提高免疫力 十一、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 十二、答疑与小结! (一)回答每个学员提出相关问题。 (二)课程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