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老师2024爆款课程!企业界翘首以待的好课!
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匠心文化 课 程 大 纲 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学专题主讲 最具影响力培训师 陈伟先 生 课程目标: “工匠精神”因由中央领导的倡导而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热词”。本课程追根溯远,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新发现中国式“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巨大价值,并通过“精工、精细、精益”的三精管理实现与企业管理实际接轨,落地生根,让公司管理者、技术研发人员、生产工人等受到精神的激励、文化的熏陶和管理的落实。 课程研发主讲人: 陈伟,笔名达流。著名国学应用专家,企业管理专家。“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家开放大学大讲堂”、“搜狐职场一言堂”国学专题主讲人。在大陆和台湾出版多部国学著作《永恒的困扰》、《与文化共舞 》、《墨子智慧心解》、《墨子的人生哲学》、《清谈墨子》等多部,发行数十万册。 陈伟(达流)老师曾担任上市公司营销副总裁,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培训委员会执行委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总裁班特聘教授,北京墨子书院院长。是少见的既有深厚国学根基又有丰富营销一线管理经验的高级培训师。其国学与营销培训的特点鲜明:注重经典解读,识破文化本性;处处真知灼见,绝不人云亦云;紧密联系实际,强调推陈出新。 第一讲 重新认识工匠精神 一、 案例导入 中国制造业祖师-鲁班 传统中国人的“绝技梦”,木匠、铁匠、鞋匠、炉匠、瓦匠。。。。。。 能工巧匠、技艺精湛、巧夺天工 匠心独运 心灵手巧 国外案例:瑞士手表、德国精工 二、 中央政府倡导工匠精神的深刻含义 1、 领导人讲话与政府工作报告 2、 重视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调整 打造制造强国-制造业升级换代 三、媒体大力宣传工匠精神 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大国工匠》 北京电视台大型专题片《非凡匠心》 四、优秀企业集团率先弘扬工匠精神 第二讲 工匠精神的精神源头与文化传承 一、 墨子与鲁班:中国式工匠精神的双子星 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鲁班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技能大赛 二、墨子是工匠阶层思想上的代言人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给予工匠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他们和社会其它地位的人一样,都是兼爱的实践者。 三、墨家集团工匠精神的震憾表现 1、 惊人的科学贡献 2、 众多的工艺发明 3、 出色的制造能力 4、 罕见的匠人品质 敬业-精业-乐业-畏业 第三讲 工匠精神的特征与内涵 一、崇尚技能、热爱专业的职业精神 1、工匠职业的特点: 专业技术型 长期磨炼型 吃苦耐劳型 2、热爱职业的四大理由 成长 价值 团队 乐趣 3、以专业为本,以敬业为要,以职业为基。要彻底改变看轻工艺、技术的偏见,一线的技术研发人员、工艺设计人员、生产人员非常伟大,一个工艺大师、发明大王是比熊猫珍贵的国宝。 二、刻苦钻研、知难而上的勇敢精神 1、“匠心”与“匠气” 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是对每一个工匠人的考验,是匠心与匠气的分水岭。 2、意志力与坚持力 求索、钻研、实践,再求索、再钻研、再实践。我们需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力,还需要甘于寂寞、锲而不舍的坚持力。 3、淡泊名利。让我们一起重温哲人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的山路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 精益求精、专心致至的极致精神 1、庖丁解牛的故事里的极致精神 2、“三品”与“三精” 精品、珍品与极品,精工、精细与精益 精工生产,精细管理、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其内在的都是一种极致精神的体现。 3、极致精神四要素 态度-细节-品质-境界 永远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无止之境。 四、 不断超越、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1、发明创造是工匠的天职,发明大王是对工匠的最高褒奖。 2、技术改造的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勇于尝试、思维超前、反复实践 五、 追求卓越、崇德尚贤的人格精神 1、人格精神三层次 工作即修行 产品即匠心 技能即信仰 2、生产、制造、研发、设计,是最好的励练和修行的方式。 以工为乐,以匠为荣,神乎其技的心灵化境。 每一个工艺大师,都是个性鲜明突出的人。 巧、精、痴、爱 第四讲 工匠精神与企业“三精”管理 一、工匠精神为魂,三精为体 1、精工生产:讨论-如何体现一丝不苟? 突出三个字:勤、练、恒 以工具模型和清单为管理系统的基础 2 精细管理:讨论-如何做到精确与精准? 建立具体、精准、可量化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 3、精益品质:品牌建设与品质保障 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管理理念 1、管理案例 2、管理下沉:以培养一线人员为重点 3、管理导向:技能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4、榜样力量:榜样力量激励员工成长 第五讲 工匠体操与工匠誓词 1、 现场演练工匠体操 2、 现场宣读《工匠誓词》 3、 回顾与总结 附 墨子选读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