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的历史维度:资治通鉴管理智慧的现代辩证》 课程大纲 【课程背景】 —— 习近平 历史即复盘。管理缺了历史的维度,毫无疑问是一种遗憾,借用史学大家胡三省的话说,至少会出现三种问题: ● 问题1: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不知自治之源,不知防乱之术 ● 问题2: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对上无以事君,对下无以治民 ● 问题:3: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辱先,做事不足垂后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通史,是一部管理之术、为人之道的鸿篇巨著。该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上起战国,下终五代,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长达16个朝代1362年的兴亡历史。 《资治通鉴》是一部总结历史经验的著作,涉及政治权利之谋,治国富民之策,疆场竞斗之计,用人奴臣之术,陪君伴王之决,处世交友之道,尽窥千古废兴。从古至今,《资治通鉴》被历代帝王将相、各界要人争读不止。曾国藩言,先哲经世之书,没有超越《资治通鉴》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更自述一生翻阅其十七遍之多。 《管理的历史维度:资治通鉴管理智慧的现代辩证》课程,是专门为现代组织机构中高级管理者开设的现代职业素养核心课程之一,提供理论与实践的辩证。 【课程定位】 为组织战略贯彻创造共同语境 【四大基石】 课程基础理论的选用,决定了课程的应用边界和融摄力,决定了课程在实践场景中的落地 方向和落地程度。本课程以“文化-心理结构”、“管理的历史维度”、“系统思考”、“决策助推”为基础理论基石,保证了课程的高度、宽度、厚度和温度,方便中高层受众从中能获得观点的碰撞,中基层受众从中可学到知识和方法。
【五项收益】 ● 收益1:感悟历史--在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当代视阈中感悟历史 ● 收益2:管理逻辑--在对中国文化底层逻辑的现代辨证中赋能管理 ● 收益3:问题导向--让所有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和方法离开 ● 收益4:内化训练--促使历史智慧与岗位经验相结合是课程的目标 ● 收益5:重构范式--重构管理者应对当前不确定性环境的思维范式 【四个亮点】 ● 跨学科:管理实践、经济政策、文化逻辑、历史经验,助推“拓展视野” ● 跨文化: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助推“融会贯通” ● 重案例: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古今中外、言之有据,助推“借鉴创新” ● 重实操:底层逻辑、科学理论、实用方法、简单工具,助推“即学即用”
【课程对象】 1、组织机构中的各级管理者 2、组织机构中青年储备干部 【培训形式】 根据课程需求及教学协商,设计组合培训形式: ● 线下课程:通过定期安排的课程,系统学习 ● 教练助推:通过教练的助推引导,学练合一 ● 线上答疑:针对课程的相关问题,定时答疑 ● 定期复盘:根据教学的具体需求,组织复盘 【课程时间】 1-2天 (6小时/天)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史即当代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1、历史智慧 (1)痛点:智慧风险与不确定性 (2)起点:还至本处,愿乐欲闻 (3)支点: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2、职业素养 (1)不知不觉的“职业脱轨” (2)引人深思的“素养模型” (3)历史智慧是一种“负熵” 第二部分:见字如面 --《资治通鉴》与司马光 1、五事勾勒司马光其人 (1)第一件事:司马砸缸 (2)第二件事:上书引咎 (3)第三件事:君实卖马 (4)第四件事:民不忍刻 (5)第五件事:变法态度 2、六点了解《通鉴》其书 (1)第一点:释名 (2)第二点:目的 (3)第三点:内容 (4)第四点:特点 (5)第五点:文笔 (6)第六点:案例 第三部分:历史之眼 --《通鉴》的三个历史叙事维度 1、维度一:通 --经权与出入 ■ 案例研讨-1:“才资德帅”与“唯才是举” ■ 案例研讨-2: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惨败 2、维度二:鉴 -- 明己与顺势 ■ 案例研讨-3:石亭之战 ■ 案例研讨-4:昌邑王与汉宣帝 ■ 案例研讨-5:季布与丁公 3、温度三:复 -- 历史即复盘 (1)要点一:不被事件表象迷惑(案例辩证) (2)要点二:在非线性时空思考(案例辩证) (3)要点三:恰当划定问题边界(案例辩证) (4)要点四:看清事件限制因素(案例辩证) (5)要点五:时间延迟无所不在(案例辩证) (6)要点六:高度自觉有限理性(案例辩证) ■ 案例研讨-6:孙权称臣 陈群劝进 第四部分:应用辩证 --《通鉴》管理智慧的四个启示 1、启示一:修 -- 守谦抑(案例辩证) 2、启示二:齐 -- 看格局(案例辩证) 3、启示三:治 -- 重恩信(案例辩证) 4、启示四:平 -- 靠团队(案例辩证) 第五部分:持续进步 -- 职业素养精进的简化步骤 1、第一步:一条途径 -- 精进不迷路 2、第二步:三种境界 -- 自查有标准 3、第三步:十六字诀 -- 高人常提点 4、第四步:入手之处 -- 小心自求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