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与管理者心法》 课程大纲 【课程背景】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 毛泽东 王阳明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 习近平 阳明心学在近些年的企业界,算得上是一门“显学”。但无论是在“知”的方面,还是“行”的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 ● 问题1:把心学当心理学 -- 作为减轻工作压力的工具,大材小用 ● 问题2:把心学当阳明教 -- 作为凝聚团队人心的秘籍,适得其反 ● 问题:3:把心学当口头禅 -- 作为体现个人学养的招牌,掩耳盗铃 ● 问题4:把心学当万精油 -- 作为解决管理问题的神药,张冠李戴 ● 问题5:把心学当原始点 -- 作为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夸大其词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与管理者心法》课程,将阳明心学切实作为“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纲举目张,事半功倍,是专门为中高级管理者开设的管理素养提升核心课程之一,提供理论与实践的辩证。 【课程定位】 为组织战略贯彻创造共同语境 【四大基石】 课程基础理论的选用,决定了课程的应用边界和融摄力,决定了课程在实践场景中的落地 方向和落地程度。本课程以“文化-心理结构”、“管理的历史维度”、“系统思考”、“决策助推”为基础理论基石,保证了课程的高度、宽度、厚度和温度,方便中高层受众从中能获得观点和碰撞,中基层受众从中可学到知识和方法。
【五项收益】 ● 收益1:感悟心学 -- 在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当代视域中感悟心学 ● 收益2:领悟心法 -- 在中国文化底层逻辑的辨证中感悟管理者心法 ● 收益3:问题导向 -- 让所有学员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和方法离开 ● 收益4:内化训练 -- 促使心学智慧与岗位经验相结合是课程的目标 ● 收益5:重构范式 -- 重构管理者应对当前不确定性环境的思维范式 【四个亮点】 ● 跨学科:管理实践、经济政策、文化逻辑、历史经验,助推“拓展视野” ● 跨文化: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助推“融会贯通” ● 重案例: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古今中外、言之有据,助推“借鉴创新” ● 重实操:底层逻辑、科学理论、实用方法、简单工具,助推“即学即用”
【课程对象】 1、组织机构中的中高级管理者 2、组织机构的中青年储备干部 【培训形式】 根据课程需求及教学协商,设计组合培训形式: ● 线下课程:通过定期安排的课程,系统学习 ● 教练助推:通过教练的助推引导,学练合一 ● 线上答疑:针对课程的相关问题,定时答疑 ● 定期复盘:根据教学的具体需求,组织复盘 【课程时间】 2-3天 (6小时/天)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认知破壁 -- 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 1、历史智慧 (1)痛点:智慧风险与不确定性 (2)起点:还至本处,愿乐欲闻 (3)支点: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2、职业素养 (1)不知不觉的“职业脱轨” (2)引人深思的“素养模型” (3)管理的挑战“没有新事” (4)心学智慧是一种“负熵” 3、心学二问 (1)第一问:心学为何火? ■ 后世名人的力行 ■ 未来不确定增加 (2)第二问:心学怎么学? ■ 顾炎武的三个“当头骂” ■ 习近平的四个“讲清楚” ■ 学心学的三个“一定要” 第二部分:良知即易 -- 阳明心学的核心 1、了解王阳明其人 (1)性格素描:成长八事 (2)历史评价:真三不朽 2、领悟心学的定位 (1)中国文化认知中的两个盲区 (2)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正反合 3、心学的艰难诞生 (1)王学三变 (2)青年五溺 (3)庭杖下狱 (4)夜半投江 (5)地火明夷 (6)龙场悟道 4、深入心学的核心 (1)良知非良知 ■ 良知:万物一体 ■ 心得:玩易窝记 (2)良知即是易 ■ 思维辩证:对立统一(整体性) ■ 行为辩证:时空时位(动态性) 第三部分:知行合一 -- 管理心法的四个辩证 1、辩证一:总纲 -- 致良知 (1)知行合一 (2)和中至诚 2、辩证二:枢机 -- 心即理 (1)心理资本:山中贼心中贼 (2)上士养心:惟心亨行有尚 ■ 机在于“心” ■ 机在于“目” ■ 机在“言行” 3、辩证三:初学 -- 龙场教 (1)立志 (2)勤学 (3)改过 (4)责善 4、辩证四:证悟 -- 四句教 (1)心之体:无善无恶 (2)心之动:有善有恶 (3)是良知:知善是恶 (4)是格物:为善去恶 第四部分:大道至简 -- 职业素养精进的简化步骤 1、第一步:一条途径 -- 精进不迷路 2、第二步:三种境界 -- 自查有标准 3、第三步:十六字诀 -- 高人常提点 4、第四步:入手之处 -- 小心自求证 第五部分:《教条示龙场诸生》原文导读 注:此部分内容根据现场情况临时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