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潜能-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与落地 【课程背景】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加深,企业面临着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绩效管理不仅仅是提高组织效率的工具,同时更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另外,现如今知识型工作的评估与传统的量化指标不同,需要更多地关注员工的贡献质量和创新能力,就需要通过现代绩效管理体系的合理设计去合理评估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表现,能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 课程中提供了具体的绩效实操方法,并根据工作中实际遇到的困难,分析和挖掘痛点产生的原因,规避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问题,减少无效绩效衡量。通过课程学习绩效管理体体系设计,可以有效监督和指导员工工作,确保团队目标与企业战略一致。 彭丽老师具备多年世界500强企业和规模性公司的工作背景,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成功运营过多个人力资源项目,并成功打造了高效的人力资源团队。人力资源的专业背景使其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她将与学员分享成功实践正确的绩效管理工作思维,助力学员在绩效管理专业取得卓越成就。通过本课程,学员将帮助企业全面地系统地评价和管理员工的工作表现,提升组织效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课程收益】 1、掌握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理念:通过课程,管理者能够设定具体、量化、合理、有效的目标,清晰地向员工传达公司的期望,帮助员员工理解他们的工作如何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匹配,从而提升价值感。 2、掌握绩效管理工具,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课程介绍了市面上常用的绩效管理工具,掌握其实践操作技巧。通过合适的绩效管理,企业能更好地了解员工能力和潜力,发现人才,更合理地进行人才配置和梯队建设。 3、增强人力资源的决策支持与战略执行:掌握有效的绩效管理数据,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可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策略和业务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 4、促进员工成长与发展:通过使用有效的绩效管理工具,可以对员工进行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估,并提供建设性反馈,激励员工积极向上和工作改进,促进其职业发展。 【课程对象】HR工作者、基层管理者、中高层管理者 【课程时长】1天,6小时/天 【课程方式】 课程讲授、互动思考、小组讨论、团队共创、实操演练、情景模拟、学员分享、讲师点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关注价值提升与培训赋能,注重实战落地与培训后的知识点应用,方法的具体掌握。 【课程逻辑】 【课程大纲】 导入:绩效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l 思考:什么样的公司不需要绩效管理? l 思考:公司为什么需要绩效体系? l 绩效管理体系的作用 ü 经营压力的传递 ü 部门目标的协同 ü 团队人员的管理工具 ü 绩优员工的筛选平台 一、绩效管理的定义与文化 l 绩效管理的定义 l 绩效管理厘清2个概念 ü 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区别 ü 目的-目标-指标 l 绩效问题的常见形式 ü 指标权重不合理 ü 指标设置不合理 l 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5项能力 l 绩效文化的必要性 ü 理解绩效文化的本质 二、绩效管理的体系设计 l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常见的4个维度 l 案动思考:KPI绩效考核 l 绩效满意度调查的意义与要点 ü 从公司视角 ü 从自身视角 ü 从员工视角 l 绩效满意度调查结果示例 l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的5个注意事项 l 绩效指标的来源 l 目标分解的3种方法 ü MBO分解法 ü BSC分解法 ü KPI指标提取 l 量化与非量化指标 l 指标权重评估模型 l 年度考核项目设计 ü 时间维度上的区别 ü 能力体现的考核 ü 价值观的考核 l 考核表的设计要点 ü KPI ü GS ü 加减分项 ü 否决项 三、绩效考核的实践操作 l 数据的收集与来源 ü 指标库的建立 ü 指标评分维度确定 l 绩效管理循环 l 绩效考核的难点 ü 业绩达不成怎么办 ü 领导不重视怎么办 ü 打分不公平怎么办 ü 强制分布不执行怎么办 四、绩效工具——BSC平衡计分卡 l 平衡计分卡工具概述 ü BSC工具在绩效考核中的应用—部门指标矩阵 ü BSC工具外延—战略概述 ü 平衡计分卡最佳适用范围 五、绩效工具——经典绩效工具KPI与GS l KPI工具概述 l GS工具概述 l 常见的5种指标类型 ü 量化指标&非量化任务目标 ü 日常工作指标&发展性工作指标 ü 短期指标&长期指标 ü 过程指标&结果指标 ü 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 l 战略解码流程图 l 岗位级指标分解方法 六、OKR绩效管理工具在本土化的实践运用 l 传统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困惑 l OKR工具概述 ü OKR工具的适用条件 ü OKR工具在本土落地使用的难点 ü OKR与KPI的结合 七、360绩效工具 l 360工具概述 ü 360反馈系统在员工发展中的应用 ü 360在年度考核中的应用 ü 360在组织氛围中的应用 ü 360考核的10个tips 【复盘总结】 1. 课程逻辑串联与知识点复盘 2. 学习心得体会与收获总结 3. 学员分享与讲师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