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下没有难找的讲师,职业讲师,商业讲师,培训师,讲师库-北京昭智教育

贾象凯:“十四五”规划中的“碳中和”目标与中国电力转型

[复制链接]
“十四五”规划中的“碳中和”目标与中国电力转型
                                               讲师    贾象凯
【课程前言】
中国提出在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目标,这是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以来,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一宣示,标志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煤炭生产、消费、贸易量最大和煤炭消费为绝对主体的能源大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系统以煤电为基础的国家,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初始阶段,向世界庄严承诺要在40年之后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重大贡献。屈指算来,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碳排放已经达到峰值,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约60年;中国在2030年前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其过程是30年,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时间,而且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随着能源电力转型的推进,电力系统的形态必然会发生一些重要变化,我们现在还难以对转型细节进行描述,中国实现“碳中和”需经过碳的慢增长、波动下降、线性下降、加速下降四个阶段。“十四五”是第一阶段的第一个5年,首先要迈出关键性步伐。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导向看,电力行业在“十四五”期间要做好的重点工作包括:保障电力安全、弥补电力系统短板、优化煤电功能、启动一批核电和大型水电建设、推动储能商业化发展和促进综合能源服务、以碳统领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等。中国能源低碳转型世纪大剧的幕布就此拉开,由能源低碳转型为主导的、改变中国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伟大实践就要在中华大地展开。
【课程收益】
1、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了电力低碳转型不仅是减少化石能源使用的主要措施,而且对于改变中国能源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向低碳转型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2、碳中和不仅涉及电力低碳转型,也是涵盖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低碳转型,我国经过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向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方向和模式过渡;新型基础产业建设已开始布局和推进。
3、学习掌握了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40年中可分为“四个阶段”的知识和重要意义:2020~2030年碳总量减缓上升阶段,2030~2040年碳总量由波动下行到稳中有降,2040~2050年碳总量线性下降阶段,2050~2060年碳总量加速下降阶段的。
4、通过学习实现“碳中和”目标,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坚持因地制宜和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5、掌握了我国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十四五”期间电力发展的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保障电力安全、弥补电力系统短板、优化煤电功能、启动一批核电和大型水电建设、推动储能商业化发展和促进综合能源服务、以碳统领完善节能减排政策体系等。
【课程对象】
1、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
2、基层管理人员、班组长
3、公司储备人员
【课程时间】1天 (6小时/天)
【课程形式】
讲授法、现场研讨法、视频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课程纲要】
第一节:中国“碳中和”承诺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原则及风险防范
第三节: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十四五”电力系统特征和发展路径
第一节  中国“碳中和”目标承诺的历史意义
   一、“碳中和基本问题分析
二、中国的电力系统低碳转型的基础保障
三、中国推进低碳转型发展的成功实践
四、2060年“碳中和”目标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原则及风险防范
一、能源科技革命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力量
二、实现“碳中和” 的“四个阶段”
三、实现“碳中和”应坚持的原则
第三节:“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十四五”电力系统特征和发展路径
   一、实现“碳中和”目标目前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
   二、“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十四五”电力发展的发展路径
第四节:  国家电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一、认识“新型电力系统”的5个维度
二、国家电网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
三、国家电网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四、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与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生态发展
五、国家电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六项重要举措
六、国家电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计划(2021——2030年)

贾象凯老师的相关内容

使用道具

管理技能讲师|企业战略讲师|网络媒体讲师|营销服务讲师|职场技能讲师|人力资源讲师|党政爱国讲师|财税金融讲师|生产管理讲师|其他类讲师|内训课程|讲师列表|手机版|

讲师库 | 讲师列表 | 账号登录 | 立即注册 | 网站地图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2698 | 京ICP备2024062795号-1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