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与利润倍增 课程说明 (2天课程) 一、课程介绍: 成本控制力,就是利润创造力。运用控制成本、降低成本及提高生产力,创造管理利润;同时提高价格、品质、交货的市场竞争力,创造市场利润。运用正确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提高成本控制力,向成本要效益,是企业经营重要的大事,在目前微利时代更是如此。而全方位降低成本及提高生产力,发动全体员工全面推动,要降低8%至15%的成本,一亿成本降低800万至1500万,同时创造几乎同额的利润,并非难事。 本课程讲述企业如何全方位提高核心竞争力、成本控制与利润倍增的理念、策略,如何在全公司推动降低成本,以及如何控制及降低成本的方法,包括如何控制及降低材料成本、如何控制及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控制及降低生产不良及报废、如何控制及减少呆料及呆货、如何运用生产绩效衡量提高生产力、如何控制及降低制造、销售、管理费用,和如何运用成本分析控制成本。课程内容理论与实务兼备,以实务为主,并有丰富的实际案例,深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即学即用,并即产生效益。 本课程主讲人邱明正教授,来自台湾,历任数家公司总经理,担任企管顾问期间又曾指导台湾和国内数百家公司,原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企业改革国际专家,现任朝春集团副总裁,清华、中山、华南理工EDP、EMBA班客座教授,出版有「成本控制力」等数本书及数套有关成本控制的VCD。对于提高成本控制力,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历练,曾在数十家公司推动控制成本及降低成本,成效斐然。相信本课程必能使大家受益良多,创造巨额的管理利润。 二、课程目的及效益: 1、 运用本课程所说明的理念、策略和作法,在企业推动全方位控制成本和降低成本,创造巨额管理利润。 2、 有效控制及降低材料成本,包括控制材料采购量、库存量、领用量,以及降低采购单价。 3、 使企业有效控制及提高生产效率、控制及降低生产不良率和报废率、控制及减少呆料呆货。 4、 使企业有效控制及降低制造、销售、管理费用,包括人员费用和物品费用。 三、适合对象: 董事长、正副总裁、正副总经理、厂长、财务总监、生产总监、 材料主管、会计主管、各单位一级主管 成本控制与利润倍增 主讲人:邱明正 2天课程 朝春集团副总裁 清华、中山、华南理工大学EDP、EMBA班客座教授 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企业改革国际专家 一、 企业如何全方位提高核心竞争成功五力: (一)、永续经营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力。 (二)、对外的竞争力:营销收入力。 (三)、对内的竞争力:成本控制力。 (四)、内外整合的竞争力:预算控制力。 (五)、人才素质的竞争力:全员学习力。 二、成本控制与利润倍增应具有的理念: (一)全面性及系统性的三三一三理念。 (二)成本控制理念。 (三)以成本控制力增加利润理念。 三、成本控制与利润倍增应具有的策略: (一)方法策略。 (二)制度策略。 (三)价值分析策略。 (四)资料策略。 四、如何控制及降低材料成本: (一)如何分析及控制材料成本。 (二)如何制定物料计划与采购计划。 (三)采购中的成本控制。 (四)如何降低材料采购单价。 (五)如何控制领料及超量用料。 五、如何控制及提高生产效率: (一)工程方面。 (二)工业工程方面。 (三)机器设备方面。 (四)料管及生管方面。 (五)品管方面。 (六)销售方面。 (七)生产管理方面。 六、如何控制及减少呆料及呆货: (一)销售部门管制。 (二)工程部门管制。 (三)材料部门管制。 (四)生产部门管制。 (五)呆料检讨制度。 (六)呆料处理。 (七)呆货处理。 七、如何控制及降低生产不良与报废: (一)建立全面品质管制制度。 (二)推动目标管理。 (三)工程管制。 (四)机器管制。 (五)材料管制。 (六)制程管制。 (七)建立报废制度。 (八)材料及生产报废全面总检讨。 八、如何运用生产绩效衡量制度提高生产力: (一)生产绩效衡量与分析。 (二)生产绩效周报表、日报表之编制与检讨。 (三)目标达成率分析。 (四)生产绩效检讨会议。 (五)生产量分析与运用。 (六)产销协调会议之规划与运作。 九、如何控制及降低制造、销售、管理费用: (一)如何简化组织、减少单位、减少组织层数。 (二)如何彻底实施目标管理及分层负责。 (三)如何减少杂项工作人员及项目。 (四)如何加强职能训练。 (五)如何善用间接人员时间及兼职。 (六)如何灵活调配人员。 (七)、如何简化工作程序及表格报表。 (八)如何有效开会。 (九)如何减少加班。 (十)如何精简人员。 (十一)如何减少机器维修费用、能源费用和间接物料。 (十二)如何控制交际费及其他费用。 十、如何在全公司推动降低成本: (一)区分梯次。 (二)提出改善主题并加以讨论确定。 (三)编制工作分配表。 (四)各改善组工作计划及进行。 (五)撰写改善建议方案(由组长汇总撰写)。 十一、如何运用成本分析控制成本 (一)每工时成本分析。 (二)报价差异分析及产品单元利润分析。 (三)损益平衡点分析。 十二、问题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