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分析与解决“6步思”   课程背景: 职场人士若想出色地完成工作,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问题意识强且解决能力高的精英就能快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企业健康成长。 若是没有掌握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方法的职场人士,不单对自身工作和成长是一种阻碍,对企业更是拉低组织效能的绊脚石。不难发现,企业中很多职场人士解决问题常常是拍脑袋做决策、没清楚问题直接分析原因、沿用固有的旧方法、导致问题反复出现,解决问题总是“治标不治本”。 如何才能更科学系统的分析问题,打破思维的惯性?能发现问题的本源, 找到高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课程将融汇融入大量企业管理咨询和职场实际问题,为学员提供解决分析问题中系统化、结构化、可复制的方法和工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与演练,使学员能够快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   课程收益: 1.     厘清问题的价值意义,避免4个解决问题的误区; 2.     熟悉问题解决的6大步骤 3.     掌握界定问题4核和分析5种经典思考框架模式; 4.     应用提出问题假设4策略和对标验证3种对标方法; 5.     获得商业和职场常用的22类分析的模型。   课程对象:中基层管理者、高潜员工、主管、企业全员、期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学习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的员工 课程时间:1天(6小时) 课程形式:集中讲授+挑战任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视频研讨+情景模拟+体验式学习 课程模型: 
   课程纲要: 序言:什么是职业核心能力? 调研:500强职业经理人,解决问题是职业经理人最核心的能力 高级总裁调查:最受欢迎的职业人士矩阵   第一章、思问题之义 一、问题解决“4害” 1.     没目标努力得寂寞 2.     拍脑袋直接给方案 3.     不澄清直接析原因 4.     行动懒荒废好对策 二、问题的定义&评估 1. 什么是问题?问题=现状与理想的差距 2. 什么是解决?解决=缩小或填补现状与期望(或目标)之间的差距 3. 问题真重要?SUG原则 评估工具:S重要-U紧急-G趋势  三、问题思维转变 1.     从问题思维到成长思维 2.     从困难思维到解决思维 案例分析:员工士气低落——张工的案例   第二章、思问题之本 (界定问题情景) 一、现状分析 A点现状背景描述--B点理想状态目标 案例:肥嘟嘟的减肥迷思 比喻:开车的奥秘 二、界定澄清“4法” 1.     精准描述(量化、举例、关键词重述) 2.     构成要素(5W2H) 3.     探究本质(5Why法) 4.     隐含假设(边界&前提&假设) 趣味问题:老公和闺蜜同时掉进水里,你救谁? 案例:普工的招聘、客户满意率下降,疫情连锁下属需要的支持 工具:问题澄清清单   第三章、思问题之因 (原因分析分解) ²  小故事:马来松高手的秘诀 一、自下而上的提炼框架--发散(适用不熟悉) 1.罗列要点(评估可能原因) 2.归类分组(分类5维度) 3.形成框架 工具:KT法亲和图 二、自上而下的寻找框架--收敛(适用较熟悉) 1.演绎法 (1)   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2)   因果:问题--原因--对策 2.归纳法 (1)   时间架(前中后) (2)   结构架(实物、位置、抽象) (3)   程度架(共性+重要) 工具:思维导图、逻辑树、问题树、MECE法则、二维矩阵 工具:职场分析常用模型(5M1E、 CAF 、PEST、QCD、ASK、SWOT、4P 三、由左到右盘点资源 1.     析干系人(定角色、定职责、定关注) 2.    条件资源(条件约制、资源情况) 案例分析: 如何一年赚200万 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原因分析 销售额原因下降分析 零售店生意不好原因分析 核心:以假设为起点——严谨的结构化——以事实为依据   第四章、思问题之重 (关键问题评估) 一、20/80帕勒特原则 1.     起源 2.     用途 二、关键原因筛选 1.提出假设 (1)   关注差异 (2)   访谈案主 (3)   问卷调查 (4)   求助专家 2.验证假设 (1)   横向对标 (2)   历史对标 (3)   外部对标 工具矩阵:筛选分析图   第五章:思问题之策 (提出解决方案) 一、提案 1. 个人提出对策 2. 收集观点类聚 3. 分别贴卡命名 二、反思 1.成因补漏 2.风险预防 3.优化对策 三、共创 1.决策平衡分析(关注点&权重) 2.决策共达一致 工具:决策平衡表 练习:针对小组问题进行方案拟定   第六章、思方案之计(制定行动计划) 核心:“学习”=学+习 一、制定计划 1. 明确行动目标 2. 目标制定原则 3. 建立评估标准 4. 分工与责任人 二、操作执行 1. 执行检查评估 2. 执行纠正举措 3. 风险管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