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的心理学技术应用》课程设计 【课程背景】 心理学以组织中以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今的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它有助于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升工作质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生产效率。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无处不沟通无处不协调,企业管理需要高效沟通发挥工作绩效,夫妻关系需要情感交流经营幸福家庭,人际交往需要信息交流建立人脉财富……可见日常跨部门协作中,沟通是第一重要生产力。 情绪智力商数(简称EQ)是一个人掌控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职业情商是管理者对自己工作情绪了解、控制和自我激励的能力,更侧重对他人工作情绪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如何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是职业化情绪能力的表现。团队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核心: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怎样管理员工? 怎样的团队才算一个好团队? 怎样才能经营好一个团队? 在竞争激烈的工业4.0时代,管理者拥有良好的职业情商可以增强员工归属感、提升心态绩效和行为绩效,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实现企业的目标。 课程会详细介心理学在沟通中具体运用和人际吸引力法则,通过互动游戏、案例讲解、分组讨论等在实操感悟中掌握管理沟通技巧,改善沟通方式、提升团队绩效,重点讲述在企业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对个体及组织行为进行管理。利用教练技术,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实操演练等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团队战斗力和员工幸福感,让员工更快乐工作,更幸福生活! 【培训目标】: l 了解心理学的原理与应用;提升管理者职业素养; l 了解沟通的五项基本原则、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效应; l 学会人际交往中识别和引导他人情绪; l 掌握团队管理的5P要素,在管理中洞察员工心理并有效应对; l 学会负面情绪调适技巧,做高职业情商EQ管理者; l 提高工作主动性和执行力,增加有效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l 掌握团队管理艺术:知人善用、以身作则、开放的沟通、激励团队; l 学会应用沟通中如何协调冲突的技术; l 运用高效时间管理技巧,统筹兼顾,做高效能管理者。 【培训设计】: 第一章:沟通的前提——理解人际沟通的本质 第一节 人际活动与人际关系 1) 人类为什么会选择“群居”的生活方式? 2) 人际交往最初是为了追求什么? 3) 人际交往活动中的“诉求等级” 4) 自我认知:我们在人际活动中基本诉求探索 第二节 基于人际活动诉求的沟通风格 1) 什么诉求决定了你的沟通风格 2) 情境分析:鸡飞狗跳的“作业辅导” 3) 沟通风格的心理基础——我为什么会呈现出:谦逊、进攻或者回避的风格? 4) 沟通风格的改善 第二章 沟通的基础——“话语权”与“解释权” 第一节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沟通在于“话语权”的取得 l心理学实验1:米尔格拉姆实验 l心理学实验2:电梯试验 1) 沟通的三要素 2) 意义(信息)的传递 3) 意义由“权力”来做最终解释 4) 不同权力结构中的信息传递 第二节 基于沟通本质的基本要求——清晰表达,合理解释 1) 言之有物、 2) 言之有序、 3) 言之有理、 4) 言之有情 5) 借助肢体语言,清晰定义; l肢体语言的跟随; l语音语调的跟随; l语言模式的跟随; l认同理解的跟随; l坦露敞开的跟随; 第三章 、沟通中的心理学技术 第一节 共情地倾听——建立信任感 1) 你,欠职场一个“套路” 2) 不按套路出牌,不是沟通的“常态” 3) 柠檬精、复读机、鸽子精,真香怪和白莲花/绿茶婊都是绝对不可能成为高情商的职场沟通者! 4) 沟通中的高情商并不是左右逢源、圆滑客套,而是温暖、真诚,懂得“换位思考” 5) 高情商的沟通有一个共同点,让人感到舒适和诚恳。 第二节、赞美和批评技术在沟通中的运用 1) 中国企业员工职场满意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 2) 为什么中国企业中“赞美”的得分* l赞美的脑科学研究 l缺乏赞美的后果 l游戏:赞美 l赞美的技巧 3) 批评——当员工不断犯错时 l员工的自我防御机制 l批评下属的8个关键 l批评的汉堡包法则 l工具:批评前应做的功课 第四章 塑造魅力——非语言沟通的秘诀 第一节 打造你的沟通魅力 1) 93%的沟通透过非语言信息传递 2) 塑造权威的3种途径 3) 心理学实验:外表与吸引力 l秘诀1:人们都以貌取人 l秘诀2:相似引发喜好 4) 心理学实验:人际模仿 l秘诀3:复述的魔力 l秘诀4:比喻的魔力 5) 为什么人们会这样感受、思考和行动? 第五章、沟通中的读人技术 第一节 面孔解读和情绪识别 1) 面孔与性格:分区解读技巧 2) 基础性格和面具性格 3) 测试:情绪识别 4) 7种基本表情识别技术 5) 微表情与碎表情 第二节 肢体秘语 1) 手部透露的信息 2) 脚部透露的信息 3) 拒绝排斥的肢体语言 4) 紧张焦虑的肢体信息 5) 说谎时透露的迹象 第三节 沟通中的“心理陷阱”与规避: 1) 错觉的产生:选择性觉知 2) 心理实验:我们为何视而不见 l第一印象 l刻板印象 l投射效应 l外貌与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