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本管理情境体验训练 课程特色: l 课程轻化管理理论,注重实效,每个管理模块从现实情境引入; l 学员分组就不同情境展开讨论,给出解决方案并现场演绎; l 讲师点评演绎后引入工具量表、模板,加以深入说明; l 学员利用所学,现场改进解决方案,固化学习效果。 课程目标: l 团队管理者个人能力提升的短板在哪里?途径是什么? l 如何迅速提升自己的管理威信与人格魅力? l 如何带动人、发动人、认知人,用好人? l 如何使团队协作,使人际交往更加顺畅? l 凝聚团队合力、提升管理绩效有简单易用的步骤吗? l 如何规范员工行为帮员工养成好的工作习惯? l 在管理中人性化管理原则与技巧有哪些?如何应用? l 如何提升组织的士气?如何激励并管控不同的人? 课程纲要: 第一部分 心本管理内涵 1. 精神分析心理学 2. 行为主义心理学 3. 人文主义心理学 (二)管理从科学(物本)走向人本(心本) 1. 道、法、儒、墨四家的管理建树与启示 2. 东西方管理理念与实践的异同 3. 物本管理、人本管理与心本管理 4. 霍桑实验与心本管理的崛起 ü 职工是社会人,收环境影响 ü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足度 ü 团队内部存在着“霍桑效应” (三)心本管理的预设前提 1. No 1:地图不是疆域 2. No 2:凡事都有三种选择 3. No 3: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 4. No 3: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 5. No 5: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6. No 6:重复同样的方法,只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四)专业工作与管理工作的不同能力要求 (五)管理者的3大角色与工作方向 1. 领导:魅力引领、业务规划 2. 管理:制定规范、约束行为 3. 教练:潜力挖掘、能力提升 第二部分 领导者:管事靠流程—业务规划 (一)领导者—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 (二)业务发展规划—OKR目标设定 1. 企业目标,用来明确方向 2. 关键结果,用来量化目标 ü 具体明确 ü 量化与行为化 ü 可以达到 ü 导向思考 ü 时间限制 (三)管事靠流程:从目标细化出流程 1. 老子划分的领导者四层级 2. 管事靠流程对外提升战力 ü 总结流程与推广流程 ü 流程前瞻细节与高效 3. 从OKR目标分解出关键价值链 ü 关键价值链流程分解 ü 关键价值链要素分解 4. OKR目标要素分解方式 ü OKR目标分解角度 ü OKR目标分解方法 ü 强化与弱化双方向 ü 水平思考目标分解 第三部分 管理者:管人靠制度—制度管理 (一)管人靠制度:制度管理三要素 1. 制度要团队共同制定 2. 制度具体明确可衡量 3. 制度刚性要全力维系 (二)管理者树立威信窍门 1. 暗示权力与资源 2. 培养员工服从性 3. 守时并精确要求 4. 许诺而后要践行 5. 创团队个性标签 6. 为员工创造价值 7. 做准备了解员工 8. 杀鸡儆猴的戏码 (三)管理者威信三要素 1. 专业与光环(过去的成功经验) 2. 愿景加桥梁(未来的长期价值) (四)制度规范能否下不为例 第四部分 教练者:管心靠环境—激励培育 (一)外行帮内行 1. 管理教练技术的由来 2. 教练公式:P=p-i 3. 辅导教练要因人而异 ü 面对能力不足意愿有余的员工 ü 面对能力有余意愿不足的员工 4. 教练技术的核心 ü 无代马走使尽其力 ü 无带鸟飞使弊其翼 5. 厘清关键价值链的发问 6. 激发潜力的教练发问 7. 教练就是催化剂 ü 消解信息超载 ü 催化对方活力 8. 把灌输变为发问 ü 寻求答案类问题堵漏补缺促成进步 ü 促成选择类问题减轻压力促成行动 ü 信任挑战类问题引导身份注入动力 (二)冷热水原理 1. 锚定定律在管理中的应用 2. 管理者的魅力塑造—对比法则 3. 恩威并施的先后顺序 (三)先跟而后带 1. 先跟后带,交流同步 ü 先跟就是认同与气氛营造 ü 后带就是引申与动情晓理 2. 认同的技巧 ü 复述事实 ü 总结观点 ü 认同情绪 ü 强调动机 3. 引导的方向 ü 向正面引导 ü 向目标引导 ü 改变其层次 (四)表达要客观 1. 暴力沟通的原因 ü 对事实的争议 ü 对观点的批判 ü 对情绪的漠视 2. 非暴力的摄影机沟通 ü 避免一般化 ü 多角度描述 ü 数字或数据 ü 正面的措辞 ü 勿武断定论 3. 表达感受不带情绪 ü 想法转换为情绪 (五)激励要及时 1. 工作反馈的强化理论 ü 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ü 依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强化措施 ü 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ü 及时反馈 ü 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2. FFC正反馈 ü 先讲事实强调细节 ü 细化感受强调效果 ü 强调对比具体明确 3. 建设性反馈 ü 认同:先解决心情后解决事情 ü 讲事实强调客观 ü 同一正线谈影响 ü 换角度给出建议 (六)需求分层次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 激励的需求理论与双因素理论 3. ERG需求理论:生存、关系、成长 4. 不同身份考虑不同的价值 5. 价值说服价值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