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与决策艺术 授课对象:各级管理者与各类专业人员 课程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员: 1. 借鉴心学古老智慧,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2. 知行合一,遇到问题时有清晰的分析解决思路; 3. 不忘初心,坚守本心,遇到难题时养成不断思考创新的习惯; 4. 从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修炼,不断完善个体勇猛精进; 5. 懂得对问题的区分,从而聚焦自己的精力; 6. 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避免本位主义,寻求最优决策; 7. 懂得区分问题发生的层次,学会面对难题要到更高层次寻求对策; 8. 懂得把问题向机会转变,养成转阴为阳的思维习惯; 9. 学会准确挖掘原因的技巧,避免误判的 方向性错误; 10. 提高处理问题的准确度,减少尝试性错误,提高预见度; 11. 提升预防和应变思维,养成制定后备计划和权变计划的习惯; 12. 避免负面思考,远离负面情绪,面向积极和可能; 13. 更好地运用经验,处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并做出决策; 授课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简报、实战模拟演练、情景教学 课程纲要: 课程引入:稻盛和夫的思维模式与心学的知行合一 1. 稻盛和夫的传奇人生与哲学思想 2. 稻盛和夫的偶像:王阳明 l 心外无物 l 知行合一致良知 一、 心学何谓心外无物? 1. 地图并不等于实际的疆域 2. 思维方式由信念、价值观和经验构成 3. 稻盛和夫的信念:正念 l 稻盛和夫思维公式 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人格·理念)×努力(热情)×能力 l 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 l 王阳明的信念:心学 4. 稻盛和夫的价值运用 l 工作的价值解析 l 创造、增添、转移工作价值 l 用价值推动行为 5. 思维艺术的经验部分 l “快速思考“VS.“慢速思考” l 感性思维与拍脑袋决策 l 理性思维与批判式思考 l 常见的逻辑谬误 二、 心学何谓致良知 1. 良知就是本心 2. 追求本心的黄金圈 3.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 l 遵从本心 l 追寻良知 l 利己利他 4. 问题的效果导向思考 5. 何谓问题的状态导向 l 责任推脱 l 负面情绪 6. 何谓问题的效果导向 l 目标导向(盯住想要的) l 上归类(从更高层次着手) l 系统思考(小心牵一发动全身) 7. 太极图阴阳转换 l 大阴转小阴 l 小阴转小阳 l 小阳转大阳 8. 问题解决的焦点 l 关注未来而非过去 l 关注效果而非原因 l 关注积极而非消极 l 关注方法而非困难 三、 知行合一致良知 1. 知行合一就是解决问题,致良知就是不忘初心 2. 共赢就要寻找第三选择 3. 目标是现状与理想之间的落差 l 描述现状目标务必客观 l 目标设定可以向上兼容 l 现状目标要换角度考虑 4. 客观就是所有主观的叠加 l 自省之心:第一身自我角度看问题 l 利他知心:第二身换位思考看问题 l 理智之心:第三身抽离智慧看问题 l 和谐之心:第四身系统平衡看问题 5. 逻辑层次与问题层次思考及降维解决 l 外物:环境层次的问题应对 l 笃行:行为层次的问题应对 l 进步:能力层次的问题应对 l 信念:价值层次的问题应对 l 身份:角色层次的问题应对 四、 三思而行 — 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 1. 乐观地设想 l 我们是否有明确的目标? l 未来我们的可能性是什么? l 是否具有我能行的信念 2. 悲观地计划 l 风险和困难仔细考虑过吗? l 行动计划可行合理吗? l 风险的预测与评估 l 机会成本的影响 l 碰到困难怎么办? l 备案与应变计划的拟定 3. 愉快地执行 l 面临诱惑的抉择 l 说到能做到了吗? l 做到时刻自省吗?
|